自主品牌掌门人勾勒“小车社会”轮廓 |
2010年03月05日 19:20 来源:中原汽车网 作者:中原汽车网 |
作为长城汽车——这一自主品牌的“元老级”企业的“掌门人”,王凤英的提案针对性极强:从呼吁树立 “中国车”概念到呼吁加大扶植小排量车扶植力度,可谓“有的放矢”。 |
|
中国正在步入“小车社会”,而那些真正踏踏实实造着“小车”的自主品牌企业,对于这个社会有着太多的期待,本次两会上李书福与王凤英的提案将这种期待之情显露得如此迫切。
作为长城汽车——这一自主品牌的“元老级”企业的“掌门人”,王凤英的提案针对性极强:从呼吁树立 “中国车”概念到呼吁加大扶植小排量车扶植力度,可谓“有的放矢”。这些提案可能会被认为是为长城汽车的发展“量身打造”,然而这也同样代表了自主品牌、特别是民营自主品牌共同的心声。
与王凤英提案的直截了当相比较,李书福的提案显得更加高屋建瓴,观此提案,笔者不得不感叹:吉利真的做大了!这种慨叹,不在于其过去的一年中卖出了30多万辆车,不在于其并购沃尔沃的举措(至今笔者对此举能否成功仍抱怀疑态度)、不在于其收购了中誉汽车、也不在于其建立了兰州基地------这一切当然是其做大的“硬件”表象。但对于吉利这样的企业而言,掌门人的胸怀与眼光,恐怕是关系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李书福在本次两会上的提案已经明晰的反映出:吉利已经开始勾勒自己心目中的“小车社会”蓝图。
从人才储备(建立产业转型期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消费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收取办法)到呼吁鼓励民营汽车企业发展,李书福本次提案涉及面之广、思路之清晰,与以往相比令人耳目一新。
在李董提案中勾勒出的小车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这个社会,不应“打左转灯向右拐”:一边“无限的上牌”,一边却是城市建设上的配套设施跟进乏力;一边高喊着“促进自主品牌发展”,一边利用产能调查勒紧企业的脖子;一边利用环保说事,一边却对小排量轿车的鼓励政策进行“反向调整”;一边把汽车产业树立为“支柱型产业”,一边却是至今仍让“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缺席;一边埋怨汽车保有量的激增让城市出行变得越来越困难,一边却对公交建设(尤其是线路增设)采取着“拍脑袋”的决策方式。
小车社会,需要更多的汽车消费者参与。对于那些仅与私车“相隔一门”的潜在消费者(特别是经济型轿车)而言,合理的税费是坚定他们购车信心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李董心目中的小车社会里,消费者的税费支出不再是“全国一盘棋”,而是因经济发展的差别而高低有序;税费的征收上,不再是“劫贫济富”,而是多得者多支出;不再让纳税人的“权责脱节”,而是让二者密切相关。
建设一个良性的小车社会,当然要“后继有人”。“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建设中国的小车社会,同样需要大量的后备人才。李董心目中的小车社会,中国将不再仅是一个“大制造厂”,而还将要有“大设计公司”和更多的学有所用的“专业大学”。这个社会,将不再培养那些只啃书本、学无专长的“通(庸)才”,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不再“唯学历是举”,而是分出清晰的人才层次;不再拒绝或限制民营资本办学,而是敞开办学之门,广泛吸纳各方办学力量。
这样的提案,远超一个企业家的高度。这是真正有社会良心的提案。原本以为李书福学好了“汽车政治经济学”后很难再“放言”,而今看到提案,才感觉他仍是那个性情中人。
如果说王凤英的提案,已经表明了自主品牌企业想要争取的明晰的近期目标的话,李书福的提案更勾勒出了一个远景(图库 论坛)式的的蓝图。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终于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强音,这些声音,期待着倾听者,更期待着广泛的支持者。 |
关键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