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汽车流通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上市、扩张、集团化成为关键词,资本对于这一产业链的追逐更是空前,新的资本环境正在形成,并在未来若干年对整个流通业态形成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包括整车企业、经销商集团、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私募基金、投资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等在内的“汽车金融生态圈”正在形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中国民生银行交通金融事业部共同举办的旨在借助金融杠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由大到强升级的“中国汽车金融论坛”于11月25日在杭州举行,论坛期间,本报记者针对流通行业整体现状、局限与趋势、上市融资、汽车金融生态圈等热点问题,独家对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进军、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中升集团控股首席运营官陈玮、北京百得利集团董事长周小波在内的流通行业领军人物。
整个行业形成了全新的
资本环境
《21世纪》:汽车流通领域发展到了2010年,出现的是什么样一个行业特征?
沈进军:今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大的经销商集团的成长速度高于整个行业的平均速度,在经销商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因此与银行和资本市场结合的紧密度非常高。陈玮:2010年,不只是一个高增长的年份,高竞争的一年,同时也是集团化加速的一年。资本从来没有以如此大的规模进入这个领域,整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资本环境。在竞争压力和资源整合的双向作用力下,集团化背景下的经销商盈利模式呼之欲出。上市成为今年的关键词。每个经销商,无论是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还是准备上市的,抑或是没有上市想法的,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力还会延续。资本推动行业演进。
周小波:2010年豪华汽车品牌的增长很快,但生产资源不足。另外,经销商方面的规模化正在增大,从今年开始,无论是并购也好,再建全国的4S店也好,规模化已经变成一个很大的前提。与此同时,整车企业面临高速的增长,比如奥迪在中国的销量到10万台用了用六七年,达到20万可能要三年,而很可能达到30万就只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样一来对经销商网络扩张的需求非常强烈。
庞庆华:关键词应该还是增长。2011年对于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应该总体还是增长。尽管收缩银根,汇率有些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国家对房地产的打压还会持续,房地产行业的用款量是很大的,国家在对开发贷款和销售贷款采取的都是控制政策。所以很多资金还是会流向汽车行业,所以我们的行业还是最好的。
目前汽车流通企业最值得关注的,是厂商之间的战略合作,这个提法用了很长时间。厂商整合的标志是全方位的战略整合。比如说经销商在发展战略集团化,汽车厂早已是集团化,集团化和集团化之间还要有一个战略合作。涉及很广,包括高档车、中档车、低档车、合资品牌车、进口车以及国产自主生产的车。这种整合会带来很大的优势。
《21世纪》:今年以来国内许多经销商集团提出了上市计划,上市会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吗?
沈进军: 我认为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度还不是很高,上市有点高不可攀,目前除了元通借壳之外,没有一家公司整体在A股上市,这跟我们国家的金融资本市场的整个管理体制有关。在国外,只要企业有这个愿望,企业的经营达到了一定条件,就可以上市。
陈玮:除了中升这样的经销商集团上市,像易车集团为代表的汽车周边产业也出现了上市公司,说明资本不仅看好这个行业的存量利益,也看好这个行业的未来潜在利益。作为经销商,我们一致看好行业的未来。
乐观的行业预期是一个角度,另一个角度是业态。我们谈到这个行业以资本为纽带集团化的趋势会加速,低门槛、碎片化的市场形态会结束,这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规律性的东西。从经营的角度来说,集团化会带来很多好处,汽车经销商行业新的盈利模式会在集团化的背景下形成,相应地,单店形态的经销商的经营压力会增大。相对于单店形态的经销商企业,集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升集团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个角度是规范化、透明化和经营的稳定性,前面已经谈过一些,简而言之,更多的上市公司的出现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和稳定程度。我相信这也是包括主机厂在内的各个利益相关方的一致诉求。
周小波:当一个公司规模比较大的时候,体制也比较大了,上市本身是好事。第一,你的管理越来越严谨,还有上市的生命力是最长的,不管在哪里都是最长的,规范的管理,每年的增产会保证企业停不下来。而且企业是公共的,不是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承担风险。也可以拿到更多的资金,使规模更大,但是如果上市准备不好,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庞庆华:企业集团化以后都会谋划更大发展,这要求企业走一条多渠道的融资路,如果一个企业的负债率超过60%或70%,那么银行贷款很有可能减半,因此想要更快的发展就得寻找其他融资道路。因而上市在我看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说明企业成熟了,其更加现代化,更会自我约束。我也看到有很多经销商迫不及待的去国外上市,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有上百家?
《21世纪》:一直有人说,上市对汽车经销商来说是把双刃剑,这个应该怎么看?
沈进军:这个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起来的,没有钱是做不大的,光靠跟银行的贷款肯定不够,经销商要发展就只能进入资本市场。上市首先就是解决资金问题。第二,上市能够使企业更加规范,可以说是“被规范”。第三,通过更多的企业的上市能够提高这个行业的知名度。
庞庆华:双刃剑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毕竟高处不胜寒,上市以后企业就必须自我加压,面临更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监督。但是从根本上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像国美、苏宁一类的家电行业都上市了,我不认为他们的行业水平比我们高出多少,他们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
目前我们这个行业达到上市标准的企业有上百家,国内标准分为多等,国际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达到标准。有些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太冒进,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国家规定银行是发放贷款的主流,私人或民间的融资得不到法律保障,因而我认为融资主要还是靠银行贷款。除此之外就是上市或者发行债券,但是这二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经销商之间的合作是非常好的事情,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1世纪》:资金是现在许多经销商的发展瓶颈,这是为什么大家纷纷上市融资的原因,在资金方面有没有什么经验可借鉴?
周小波:目前汽车业是资金需求非常高的一个行业,比如说豪华品牌,没有上亿的资金根本开不了业,我们一直都很注意资金问题,资金对我们来说一直都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资金问题,第一个就是你现有的4S店赚不赚钱,这个是非常关键的。第二就是,如果你的报表是非常健康的,银行也愿意给你足够的支持。资金紧张不紧张就是一个规划的问题。
我们这个企业按投资来看,本身就是外资,我们现在刚刚成立的百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是对未来投资解决一些资金问题,我们在两三年之内,在这个行业可能还要投资30个亿。
陈玮:我相信每个选择上市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策略考虑,是一种商业决策。有没有资格,能不能上,怎么上,在哪里上都是技术问题。我想说的是,上市对于整个行业肯定会带来很多好处。我们也期待这个行业中除了中升之外还能有一批企业上市,由此我们这个行业在资本市场上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
经销商盈利空间远远没有打开
《21世纪》:目前汽车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特别是在做强的过程当中,有的经销商说困难来自资金,有的说是资源。
沈进军:在经销商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在渠道建设扩张得很快的时候,我们的主机厂开始怕他们做大做强,怕某一个品牌被某一个经销商在某一个区域形成垄断,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说主机厂可能会做出相应的政策,都是为自己的品牌利益。另外一个问题,汽车供应方和经销商的关系还不够和谐。一些主机厂对经销商上市感到不满,担心品牌的一些内部信息被公开,这也成为经销商上市的一些限制,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
内部问题首先是人才的匮乏。这跟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关。至今开设汽车营销专业的大专院校在我国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是汽车制造和汽车规划这方面的专业很多学校都有。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是与经销商的需求脱节的,很多经销商都提出这个问题,希望协会能够搭起一个平台,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培养一些实用型人才。我们明年就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这已经不是一个想法了,已经开始实际操作,进入了实际操作层面。
周小波:一个是人才,从厂家到经销商,人员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第二是你在发展过程中,资源也是非常缺乏。这就是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两个大难题。
《21世纪》:怎么看未来几年车市和经销商的发展状况?
沈进军:很难预测。不管是交通、能源以及环境。恐怕明年地方政府会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这对于整个汽车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第二,一般高速增长不会连续超过两年就会有一个回归,但是会回归到什么程度,无法准确预测,估计在15%左右。
在这种前提下,经销商就不能靠速度要靠精细度。其实经销商盈利空间远远没有打开,比如消费信贷、租赁等这些方式,这都是盈利的空间,还有就是新车和二手车的置换,这在国外发展很好。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没做起来,第一是环境不好,第二是经销商通过卖车卖得很好,有钱挣。即使速度下来了,只要经销商做得好并能盈利,就有发展空间。
陈玮:汽车经销商行业短期未来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市场相对饱和。基于过去十年的市场高速成长,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的行业盛宴,全球OEM都在加大筹码赌中国汽车市场的未来,并由此加速了产品投放、产能建设和网点布局。
所以整个行业产能将出现高速增长,产能的增长速度一旦高于市场增长的速度,就会产生“相对饱和”的市场状态,从而引发流通领域的高竞争市场形态,饱和市场的特征就会提前出现在我们这个成长型市场中。
周小波:经销商需要规模化(包括资金、库存)。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如果企业管理形象跟不上就会退出市场。新的4S店规模越大,收回资金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另一风险就是,现在好多大城市堵车厉害,如果国家加以限制,谁也不知道会怎样。而且大城市资产过热,房子价值会不断上涨。但是汽车不是这样,自从2000年以来车便宜了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