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国际化面临双重挑战 须加快结构调整 |
2011年11月10日 08:50 来源:中原汽车网 作者:中原汽车网 |
【导读】今年1至7月份,我国汽车工业出口达到了290亿美元,同比29.2%的增幅高于同期贸易增长的速度,汽车产业国际化正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
|
|
大河车网转载:记者从日前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了解到,今年1至7月份,我国汽车工业出口达到了290亿美元,同比29.2%的增幅高于同期贸易增长的速度,汽车产业国际化正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将面临国际环境趋紧、国内环境存在四大问题的不利形势。我国汽车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国际化须加快结构调整。
汽车产业国际化仍处起步阶段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大部分跨国汽车企业都在我国设立了合资品牌,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了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但我国仅有一小部分自有品牌的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距离真正的走出去还有很大差距,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商务部统计,德国、日本、韩国的整车出口占比分别是76%、65%、50%,我国2010年汽车产量已超过1800万辆,出口仅为56万辆,出口占比仅为3%。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汽车产品作为第一大货物贸易产品,同时也是产业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世界上的汽车强国也都是汽车出口强国。虽然近年来国际市场对中国的产品需求逐渐上升,但我国当前汽车出口单一,大多是简单的货物贸易,而且本土汽车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国际化已成为我们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方向。
双重因素制约汽车产业国际化
部分政府官员和汽车企业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外部环境趋紧。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基础脆弱,全球经济将陷入低速增长期,而且这个时期可能是一个中长期趋势。同时,国外的关税、技术贸易壁垒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市场对我国汽车产品的需求。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制约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最重要因素仍来自国内。
据了解,我国汽车产业总体比较优势不断下降。未来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用工成本、土地与能源的约束、人民币汇率上升,将不断提高出口的成本,削弱比较优势。
企业出口战略和经营理念明显滞后。与国际企业进入跨国发展的路径相比,我国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采取的路子截然相反,大多数企业没有制定出口规划,缺乏对国外市场的前期了解和准备,而且基本上不做产品的适应性改进和宣传,不做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直接输入产品。大部分国内企业严重依赖国外经销商,没有自己的经销商队伍,与外商的议价能力很弱,现在国外有些经销商同时代理国内四五个汽车企业的品牌。这导致很多汽车出口就是“一锤子买卖”,售 后 服 务 就 是 随 车 配 带 一 些 零 部件,出现质量问题无法解决。
国内市场存在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恶意争抢市场。手段主要是拼价格拿订单,自己跟自己竞争导致盈利水平很低。低价格、低水平没有得到好口碑,国外特别是非洲市场对我国汽车产品的质量问题抱怨颇多。
此外,研发能力差也成为制约产业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据统计,我国汽车企业的平均研发率不足2%,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研发率竟然只有0.6%,与跨国公司5%的水平相距甚远。
国际化出路须加快结构调整
多位业内人士呼吁,在内部因素严重制约出口国际化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要想取得持续健康发展,须加快结构调整。
首先,企业应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刘卫东说,在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为此,企业应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模式,从基础技术、工程技术到产品技术实现全方位突破;考虑利用国际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去采取合资、合作、并购的方式,提升创新的能力;还应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在资金、税收、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同时,实施“走出去”综合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企业应树立长期的海外战略,通过建立营销网络、投资建厂、与国外企业合作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发展海外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应提供信息支持,特别是加强对贸易规则的研究和应用,收集主要出口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论证的程序提供给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应采取严厉措施进一步规范出口秩序,通过建立优质产品供应商目录等方式构建真正的出口企业诚信体系,以市场手段引导产业国际化发展之路。
|
关键字:汽车业 国际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