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亮色背后不得不正视的阴影 |
2011年11月29日 16:10 来源:中原汽车网 作者:中原汽车网 |
大河车网转载:据最新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4.93万辆,出口增量占汽车产销整体增量的比重达54%,出口市场已成为拉动今年中国汽车产销增长的主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11年全年出口汽车有望超过80万辆,创出历史新高。
然而,在中国汽车出口的亮色背后,却隐藏着不得不正视的阴影。
巨大反差:产量1800万与出口58万
“从2001年加入WTO到2010年,我们汽车整车出口从2万辆到最高峰的68万辆,增长了将近40倍。看上去数字不错,但与本地市场相比,则显得十分可怜。”亚新科集团副总裁倪威指出。
对于中国汽车出口的现状,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支陆逊概括为:“成绩很大,但是还处在起步阶段。”
2009年到2010年,中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和新车销售国,年产销汽车达1800多万辆。1800万辆与68万辆相比,相差十分悬殊。
支陆逊分析,汽车是世界贸易中排名第一的货物贸易,约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10%。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生产大国出口量占全部产量的比重分别为75%、65%和50%,甚至巴西都达20%以上;而我国去年全部汽车出口量是58万辆,约占整个产量的3%左右。即使今年汽车出口达到创记录的80万辆,占整个产量也只有4%。
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非常明显,首先是中国汽车产业起点比较低,企业规模小,出口产品层次也比较低,品牌影响力比较弱,主要进入的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比较少,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绝大多数国产核心零部件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地的信息反馈表明,中国汽车的返修率偏高,尤其是发动机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峡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加剧,我国汽车出口遭到越来越多的关税和非关税的壁垒。但是我国汽车出口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来自内部,因为我们的汽车产品和其他的很多出口产品一样,在海外市场是自己跟自己竞争,并没有跟国外形成直接的竞争,低水平恶性竞争由此产生。
“同根相煎”:500家企业与58万辆
“我国汽车出口的主体太多,有500家左右,平均每一个企业出口不到1000辆;去年出口320亿美元汽车产品是由2万家经营主体出口的,58万辆车出口到全球210个市场。大家可以想想这个出口分散的程度。”支陆逊说。
“当你在海外市场推出一款新产品时,很快就有同行推出同质化但便宜得多的产品。我们发现,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奇瑞汽车副总经理陆建辉在2011年全球汽车论坛的专题研讨会上,说起汽车出口的乱象十分痛心。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主体分散,产业组织能力不强,这一方面使大多数企业无力建设方便、快捷、多网点、高标准的服务网络,海外售后服务滞后。另一方面,导致中国汽车企业在出口市场上各自为战,为了争夺订单,同室操戈,相互压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使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受损,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显示,我们汽车品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数仅仅是美国的41%,日本的42%,德国的47%,韩国的6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车企继续使用价格战为主要的竞争手段,不仅使得成本和利润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国外的消费者也未必买账。
海外成功:政府规范与企业心机
支陆逊透露,海外市场中中国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关注,出口秩序的不规范,使大量的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占,牺牲了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我国政府将提高出口门槛,避免流动性过大的企业进入海外出口队伍。
2009年,为了配合国务院汽车产业振兴纲要,商务部联合7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重点就是要为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目前,各方正合力培育国家级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政府也在搭建一些公共的服务平台,包括研发平台、信息平台、认证平台来支持企业,给企业提供服务。
支陆逊同时希望通过市场力量,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以优化海外竞争的主体。“德国上世纪60年代的汽车整车企业有一百多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慢慢沉淀下来的也就是十多家。日本也一样,原来有大量汽车生产主体,后来也是通过不断的兼并重组,形成现在的几家。”支陆逊说。
欧洲汽车证券分析师Max Warburton则指出,为了在国外成功,中国企业必须要有一种差异化的产品,而不仅仅局限于低价格。“中国应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加快创新并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
|
关键字:中国 汽车出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