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车网转载:公车新政出炉,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做了多年跨国车企的代工厂后,中国终于开始说不。但欧盟的反应显然更强烈,它们甚至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中国正对外资品牌关起大门” 。
这种说法未免过激。如果跨国车企们真正站在双赢的立场,在觊觎中国消费者口袋的同时,切实地考虑协助中国汽车提升内在竞争力。那么,这些合资品牌将不至于如此大规模地“被出局”。
如果欧盟的抗议者不相信,不妨看看合资品牌出局的内在原因。入围《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有着明确且清楚的要求。申报《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应符合多个条件。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应该关注的有重要的三条:第一,近两年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不低于3%;第二,申报企业应拥有申报车型的产品工业产权、产品改进及认可权、产品技术转让权及国内外市场销售权;第三,申报《目录》的轿车: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8 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其中机要通信用车发动机排气量不超过1.6升,价格不超过12万元;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轿车扣除财政补助后价格不超过18万元。
仔细看来,那些出局的合资品牌,多因为不符合第一条及第二条。跨国车企们在中国获取了丰厚利益,但它们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极难超过主营收入的3%。而即使达到第一条,多数合资车企也不拥有多数车型的产品技术转让权。因为中国仅仅是这些跨国车企的代工厂。此外,跨国车企们为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通常不允许中国合资企业将产品出口至海外。
由此可见,中国并非关上大门。中国主管部门所期望的,只是中国汽车走出代工厂的低附加值陷阱,成为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汽车大国。如果跨国车企们能够懂得应时而变,或可重新跻身公务车名单中。
解决办法很简单,提高在中国的研发费用支出,比如将研发中心前移,让合资企业真正成为产品研发的主力,并拥有相关的技术所有权。那些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