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成本依旧是主要问题 美国救助汽车业见成效 |
2012年03月17日 10:49 来源:中原汽车网 作者:中原汽车网 |
在2012年北美国际汽车展上,通用汽车公司展出混合动力新车。
美国商务部3月13日公布的报告显示,2月份美国商品零售额环比增长1.1%,为5个月来最大增幅,其中汽车及零部件销售增幅排名较高。“3年后,美国汽车业又回来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联合汽车工人工会大会上如是说。奥巴马政府自2009年起对美国汽车业的救助行动目前已初见成效。
根据美国最近公布的数据,在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带领下,美国上月汽车销售增幅为4年来最大。特别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轻型车销售出人意料地增长1500万辆,创2008年2月以来最强劲水平。3月12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还在总部所在地密歇根州获得了“绿色领导者”称号,这是对处于“重生”进程中的通用汽车公司的又一积极肯定。
甩掉包袱
清理整合旗下品牌
2011年,通用汽车全年销售量达902.6万辆,超过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重回全球汽车制造业榜首位置。回想2009年6月1日,身为美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的通用公司向美国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通用汽车公司高级顾问杨雪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通用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年内改变局面,将危机转变为机遇,‘甩包袱’的做法至关重要。”
其实早在本次美国金融风暴发生之前,以底特律为基地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业巨头就已走向衰败,其痼疾之一在于成本太高,且积重难返。以劳工成本为例,在强大的工会组织力争下,美国汽车业工人薪水和福利曾达到每小时75美元,较竞争对手日本约每小时40至50美元的成本高出不少。加之机构臃肿,诸多品牌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美国汽车业其实早已不堪重负。
通用公司宣布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汽车业的脓包终被挤破,为去除沉疴提供了良机。奥巴马政府当年向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提供将近250亿美元的救助,并要求其重建资产负债更健康、业务更具竞争力的新公司。
借助破产重组,美国汽车业一举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三大汽车公司相继与汽车工人联合会达成更具竞争性的新协议,劳工成本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减少30%以上。现在的美国汽车业新工人每小时工资为16美元,仅为老工人的一半。
美国汽车业还在品牌战略上以做“建设性减法”的思路重新布局,对旗下品牌进行清理、整合。经过破产重组,通用公司相继分拆、出售和关闭了土星、萨博、悍马等品牌,只保留了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和吉姆西4个品牌。曾为波音公司高级副总裁的穆拉利就任福特公司首席执行官后,迅速关闭17家工厂,裁员5万人,出售了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品牌,减持马自达,甚至出售了“下金蛋的鸡”赫兹品牌。克莱斯勒则与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进行重组。
适时转型
推出更小更节油新车
美国汽车业以做减法之功获加法之效的另一要素便是与时俱进,适时转型。此前人们一谈及美国车,便是体型巨大又费油。从历史上看,在北美市场中,美国汽车厂商在中小型车领域无法与日系中小型车竞争。但是经过破产重组,美国汽车业将竞争目标转向中小车型。在2012年北美国际汽车展上,本报记者看到通用等公司着力推出更小、更为节油的新车型或新概念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月29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与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公司法国标致雪铁龙结为“长期而领域广泛”的联盟,在初始阶段,通用将与标致雪铁龙在中、小型汽车领域进行合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美国汽车业如此快的复苏还归功于新产品在燃油经济性方面更具竞争力。去年,通用公司的迈瑞宝和福特汽车的Fusion在美国销售约20万辆,成为最受欢迎的家用中级车。这一销售成绩与日系同等级汽车雅阁和凯美瑞的差距已缩小至约1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通用新车沃兰达去年开始上市销售,福特也将在今年销售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以改变日本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主导的局面。
矛盾难消
成本依旧是主要问题
杨雪兰认为,通用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一直很好,成为该公司业务的一大亮点。但在欧洲市场上,通用仍在赔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汽车研究机构HIS Automotive分析师林兰德也认为,尽管通用与标致雪铁龙之间的联盟可能会使通用受益,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在欧洲所面临的产能过剩和劳工成本过高等困境。去年通用公司在欧洲的亏损额高达7.24亿美元。此外,这一新的联盟在前两年的收益将很有限,因为双方都将重组在欧洲的业务,其中包括裁员甚至关闭工厂。
从美国国内来看,成本仍将是“重生”的美国汽车业面临的问题。销量的增加刺激了产量增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一,汽车产业链条上部分环节可能会出现供需矛盾,会引发部分零部件价格上涨。其二,汽车制造业只能通过建厂以应对销售增长,增加新就业岗位势必会造成成本增加。美国汽车制造业和零部件相关产业去年增加了3.8万个就业岗位,倒是符合奥巴马政府大力扶助汽车业以增加就业的初衷。如今不论通用公司还是福特公司,都陷入某种矛盾,正如福特公司负责北美地区生产业务的副总裁泰特里特所说,本来已从现有成本中挤出了最后一点水分,此时若要在增加成本的同时保持竞争力,实在难上加难。
|
关键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