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接踵而至。中国钢产品、铜版纸、无缝钢管、太阳能制品等均卷入其中,汽车行业也难逃厄运。从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到日前的钢轮毂“双反”调查,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带来较大影响。
3月19日,美国180多名国会议员集体向总统奥巴马发出呼吁,“由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冲击了美国市场,在该领域美中贸易逆差加剧”,因此提议美国政府对中国零部件采取严厉反制措施。反观中国市场,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大跨国零部件企业蚕食了中国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动力总成系统和发动机市场优势明显。面对本土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日趋恶劣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究竟将何去何从?
汽车零部件频发贸易摩擦
据海外媒体报道称,上周五188名美国议员声称:中国推行多条政策为汽车零部件厂商创造不平等贸易优势,包括限制进口海外汽车零部件,并向本土所产的汽车零部件提供补贴等,“这些策略已经奏效。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迅速增长,自2000年来增加了约900%。”
这一“惊人”的数据来自美国制造业联盟。这个2007年创立的行业组织,与美国钢铁联合会等组织一起,持续推动美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贸易制裁。率先爆发的就是“轮胎特保案”。2009年6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中国轮胎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3年分别加征从价特别关税。
随后,美国对中国出口美国钢轮毂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又拉开帷幕,并于2011年3月裁定中国钢制车轮的生产商或出口商在美国销售钢制车轮时存在倾销以及出口补贴行为。
2012年1月底,美国制造业联盟与工会公布报告称,2000年以来美国汽车业因为中国损失了40万个就业机会;而且如果中国不停止非法贸易行为,还有160万个美国汽车零配件业的工作受到威胁。正是这份报告引发了美国两党议员的“强烈”共鸣。
“美国对于中国零部件的制裁措施,的确对我们的出口带来很大影响。”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总裁陈康仁坦言,“长期以来我们出口产品的价格就非常低,再加上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环境恶劣,利润已经接近冰点,如果再采取制裁措施,开展对美贸易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外资企业在华获利颇丰
与国外的“诉苦声”不同,外资汽车零部件商在中国市场却如鱼得水,不仅占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销量和利润率也同步攀升。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初,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占有中国市场75%以上的份额。在华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达到1200家,全球前100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已有7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在华贸易。
其中,美国在华的零部件企业表现突出。德尔福、博格华纳、江森自控、康明斯等跨国公司均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工厂,逐步提高中国市场占有率。中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则在市场面前节节败退。
据了解,在德尔福最有优势的动力总成领域,其在华市场占有率已经排名全国第二;从与整车配套的角度来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合资公司东风康明斯生产的500匹马力以上的柴油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也已经稳居全国第一。
伴随着市场占有率的快速提升,中国市场也成为美国跨国零部件巨头利润的重要增长点。根据德尔福公布的数据,2010年该公司在亚太区的销售额为30亿美元,其中20亿美元来自中国;2011年其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迅猛,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1%。
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艾博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亚太区的销售份额将占到德尔福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中国将成为增幅最大的地区。
另一家发动机制造巨头康明斯也毫不逊色,康明斯23个发动机系列中已有14个在中国本地生产,共建立合资工厂4家。2011年,康明斯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超过37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它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
本土企业急需兼并整合
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的风光相比,中国汽车零部件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都已经被逼退至行业边缘。究其原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认为,“国际环境只是一方面,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出口零部件竞争力差,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太少。”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贸易总额为660.4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10.52亿美元,进口额为249.90亿美元,贸易顺差160.62亿美元。从出口额来看,占比最大的是行驶系统零部件,占进口总额的42.28%,而在行驶系统零部件中,轮胎的出口总额占到该项出口总额的67.7%。
同时,从出口企业类型来看,目前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的出口总量虽然只占我国零部件出口总量的30%,但是出口额却占到70%。“产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利润率低,渠道混乱、技术标准低等都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陈康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建议,“面对两难的困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要想在夹缝中生存,强化品牌意识,调整产业结构应该是最好的出路。”然而,当下中国通用零部件的骨干企业就有200多家,中小型企业数不胜数。缺乏促进具体政策,谁又来引领这些企业开展整合工作?这是阻碍零部件行业做大做强的一块绊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