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平的,亚洲是洼的。
在世界贸易风生水起涛飞浪卷的时刻,亚洲的重要经济力量中的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却处于落后状态。三国一衣带水,地理位置相邻,共同优势突出,具有加强贸易、互补共赢的良好基础条件,但目前三国之间的贸易量仅占三国对外贸易总量的三分之一。中日韩同处东北亚,人口总数占全球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属世界三大经济圈之一。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肥水流了外人田,墙内开花墙外香,形成了贸易洼地。全球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已经近乎饱和,取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很小,而东北亚经济圈的经济能量潜力很大,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目前中日韩发展经济的预期相同。实现中日韩自由贸易,将是三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动议较早,1999年即开始寻求启动。此后经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大小研究协商会谈,一直在推进,不断在前行,终于在今年5月12日获得新的进展。5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上,三国经贸部长宣布,将向领导人会议提出,正式签署中日韩投资协定并于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建议。中日韩投资协定达成,中日韩三国建立自由贸易区首先取得共识,自贸区谈判的准备工作即将开启。
中日韩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可以扩大三边和双边的贸易和投资,还可使三国在一个全面的制度性框架下开展内容更广泛的三边合作,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区域内市场,推动三国经济融合,实现三国互利共赢,从而一举改变东北亚经济圈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的状况。
大势所趋。预计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将如期举行。谈判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只是时间问题。届时,中日韩之间的汽车产品的自由贸易也将随之展开。这将带来中国汽车业的巨变。中国汽车业应该未雨绸缪,及早应对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成功后,自由贸易开始也将在两年之后。中国汽车业至少还有两年的应对时间。
东北亚三国鼎立。中国市场最大,优势明显。而一旦自由贸易开始,汽车市场优势不再。失去了贸易壁垒保护的中国汽车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首当其冲的首先是合资企业。取消关税的汽车产品,价格与合资产品相当,原厂生产,具有更大的产品魅力。日韩两国产品长驱直入,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产品也将受到直接冲击。这主要是日韩产品质量性能品牌方面实力强大,诱惑难当。应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对中国汽车业的冲击,已成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第一、尽快推行力度更大的公务车采购政策
此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但规定不严谨,执行不彻底。笔者分析,规定也有试水的成分,避免引起国际贸易风波。政策出台之前进行各方可行性论证是必要的。而一旦方向确定,就应采取坚决措施,大力推进,严格执行。1.8L排量、18万元以下、全部自主品牌的核心内容不能动摇,不能变通,不能例外,各级领导一视同仁,保证政策的严肃性和执行力,作为保护和支持自主品牌汽车遭遇自由贸易冲击后的最后一道屏障,在民间销售中发挥导向和带动效应,意义重大,必须重视。
第二、自主品牌企业加快网络渗透
两年之内,一线到四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要逐步到位、规范、严谨,配套齐备,哪怕有店无市,也要备好粮草兵马,严阵以待,伺机而动,先下手为强。严密的营销网络完成布局之后,先入为主,为占领市场奠定基础。
第三、主动反向渗透寻找商机
不能单向防守,应主动反向突围和反攻。中国自主品牌再有两年时间还会有一些进步。可以在日韩市场寻找商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低成本、低价格特征,在日本和韩国,应该有一定市场。贸易壁垒的消除是双向的。中国销往日韩的汽车产品的通道应该顺利打开,以攻为守,攻守兼备,保持一定的产品销量,为最后赢得自主品牌技术上的成熟、品牌上的强大赢得时间,最后与对手相抗衡至势均力敌的态势。
第四、努力蚕食合资产品市场
巩固微型车、小型车、紧凑型车市场,严防死守,避免漏洞,将合资品牌产品屏蔽于自主品牌市场之外;同时开拓和挤占中级车、中高级车市场,以高质量、低价格的物美价廉的优势,获得市场空间,赢得主动,同时为自己的强大赢得时间。
第五、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
扩大出口份额,加快海外建厂,布局海外经销商网络,提升质量,提升价格,争取国内产品的海外市场盈利空间。
第六、主动寻求民营
汽车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汽车企业之间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联合、合资入股和重组兼并等形式的合作,加强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生产集中度,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以强大的企业集团应对自由贸易浪潮的冲击。
自由贸易浪潮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相信中国自主品牌一定有相当的承受力和抗风险能力。上海汽车的海外技术并购正在融合消化之中,其产品产能在逐渐释放,两年后将趋于成熟;吉利汽车的海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渗透已经开始;东风汽车等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产品都有良好表现;北京汽车的自主品牌产品已经推向市场;奇瑞长城比亚迪的企业实力正在转化为产品实力。
对百姓来说,物美价廉的日系韩系车要来了。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至少英菲尼迪、斯巴鲁、雷克萨斯、兰德酷路泽这些招人喜欢的品牌会以令人惊喜的价格出现。而对自主品牌企业来说,机遇和挑战将使他们面临严峻考验。预计日本汽车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应该更大;随着油价的攀升,其混合动力车型将具有诱惑力。但压力和紧迫感,反而会激发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激反应能力,从而全面激发更大的资金能量、产品能量和市场能量,调动一切资源,众志成城,逆势进取,站稳脚跟,在沧海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