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参加一个经济形势分析会,主持的领导总结道: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要坚持稳中求进,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惊慌失措。我感到,这位领导挺有水平,在中国经济高歌猛进十余年的基础上,面对当前的增速明显减缓,还这么冷静。对此,我也写几点感悟。
第一,当前汽车产销形势是高位盘整。对此,至少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一是当前的微增长后,将是正常增长,而非掉头向下,用数学语言描述,是驻点而非拐点。一些领导和专家看到中国汽车近十年高增长,不仅前所未有,而且世所未有,心中忐忑,以为总要往下掉,其实不然。因为我们还在现代化的中期,工业化将继续,城镇化也将继续,人均汽车保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敢断言,两年之内,中国汽车产销必然恢复正常增长状况。二是高位盘整与低位盘整不同,是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机。低位盘整,可能产生多数企业为生存而挣扎的情况,而高端盘整时,多数企业生产维持在经济规模之上,生存无大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外延发展受阻,重点必转移至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控制成本,加强研发,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第二,如何抓住机遇转型升级。从理论上看,就汽车生产企业而言,可做的工作很多:加强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品牌都很重要,而其中每一项,又可分为多项工作。那么怎么做呢?认为有几个思考的出发点。其一,应是以增加产品竞争力为第一出发点。在现在这样的市场微增长期,市场最重要的特点是产品不好卖,怎样让产品好卖就应成为转型升级的首要着力点,对标自己产品和主要竞争对手,该降成本降成本,该更新设计更新设计,该加大服务加大服务。其二,先做可以做的工作。比如开发新产品工作,既可以加大投入,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加强合作。而在当前,加大投入应该是比较难的,因为现在多数企业发展缓慢,利润下降。“越是困难越要加大投入”,这句话好说,做起来真的很难。因此,在当前难以加大开发投入,甚至不能保持开发投入的条件下,应拓宽思路,加强企业间,特别是自主品牌企业间的合作,以此为加强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其三,视当前市场环境为常态,以此调整企业战略,虽说我不认为中国汽车已经到顶,但我却感到,2000~2010年的大发展环境恐怕再也不会有了。因此企业应立足当前的市场环境,调整发展战略。顺境中做规划与逆境中做规划,出发点是不同的。顺境中可以多想自己之长,手捧一个鸡蛋而规划鸡群。而逆境中的规划则应先谋败后谋胜,首先补上自己的短板。至于具体做什么,相信是谁牙疼谁夹脚,别人看不出,自己知道得很清楚。甚至于也应该考虑考虑,如果单独长久生存有难度,要不要兼并重组?
第三,希望政府不要急于调控市场,而是着力于制定引导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这一条,应基于两个判断:其一是如何看清当前的市场趋缓,能不能做到不“惊慌失措”。早就说中国经济是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现在投资受房地产制约,出口受国际形势制约,总体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是必然的。领导天天让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事到临头,他们自己能不能沉住气呢?其二是怎样采取措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用临时性的救市措施呢?还是制定可引导中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政策制定多是“摸着石头过河”,缺少“顶层设计”。就汽车产业的政策而言,至少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而且部门强悍,缺乏协调。二是政策维度多在“收”“放”之间调整,少有朝向节能减排的调节导向功能。我国已从汽车生产小国走向生产大国,产品生产不足已成为历史,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门开多大,项目批多少,出口创汇多少,而是如何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如何在保持开放中保持自我。用正面的语言讲,就是必须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转型升级仅仅是企业的事吗?不需要政策保障、体制引导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