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数据:在对全国千余家4S店抽样调查后发现,6月份国内汽车经销商库存继续攀升,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98。按照车市惯例,库存系数在0.8至1.2之间较为正常。此次调查显示,汽车经销商库存已远超警戒线。一边是库存与日俱增,一边却是车企频频扩建扩网。在车市处于微增长态势的当下,车企、经销商压减库存的“消食”良药在哪里?
库存屡超警戒线
库存系数是指当月库存量与当月销售量的比例,反映了汽车经销商所面临的市场销售压力,若能有效控制库存系数,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经营风险。根据车市惯例,库存系数在0.8至1.2之间,反映库存处在合理范围;库存系数大于1.5,反映库存达到警戒水平,需要关注;库存系数大于2.5,反映库存过高,经营压力和风险都非常大。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经销商库存系数基本呈月月上升态势,从1月份的1.49直升至6月份的1.98。3月份开始,库存系数就一直高于1.5。6月份,合资、进口、自主品牌的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分别为1.68、1.81、3.12,自主品牌的库存问题尤为严重。另外,6月份抽样调查涉及品牌为41个,库存系数超过2.5的品牌有10家,分别是海马、郑州日产、广汽传祺、奇瑞、一汽轿车、广汽本田和吉利等,约占本次抽样调查品牌的24%,且多数为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厂家和经销商都应当重新审视库存,及时调整销售目标,减轻经销商压力,让市场重回稳定轨道。
经销商压力陡增
高库存是车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市场的低迷,车企的压库,让多数经销商压力陡增。
年初,部分车企提出的年销售目标增幅约为5%至10%。遗憾的是,厂家对今年市场预计还是乐观了。今年一季度,我国车市共销售新车479.27万辆,与去年基本持平,月平均增幅在3%左右,国内车市由“高增长”时代“跌”入“微增长”时代。第二季度车市虽略有回升,但总体增幅不大。上半年汽车产销 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 4.1%和2.9%。面对这样的行情,年初定下较高销售目标的车企开始将销售压力转向经销商。为完成企业目标,将库存向经销商转移,成为众多车企普遍采用的手段。
在2009年和2010年,因为国内车市持续井喷,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忙于扩产,多数生产基地都在今年和明年开始投产,新车将源源不断地开下生产线,驶向经销商。在库存拉响红色警报的当下,上海大众、华晨宝马、上海通用等车企还在接二连三扩网扩建。汽车行业人士认为,对那些业绩保持稳健增长、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企业来说,车市调整期是布局未来的好时候,而对于一些业绩较弱的车企,扩张则将造成更大的库存。
高库存引降价潮
库存增加后最直接的宣泄渠道,就是降价。在某宝马4S店,热门车型的优惠少则打9.5折,多则打8.5折。另外,去年一度加价销售的奥迪Q5价格也有了松动。销售不错的豪华车尚且如此,不少自主品牌4S店更是降声一片。
据悉,目前比亚迪F0、S60、G6优惠幅度均在5000元到7000元,G3优惠1.2万元。奇瑞汽车也对其畅销车型瑞虎、E5等加大降价幅度,优惠幅度在1万元左右。奇瑞汽车的一家4S店负责人表示:“为完成任务,又要面临销售淡季,这段时间必须要冲量,不能等到下半年再冲量。”笔者从江淮汽车经销处得知,江淮汽车3月份推出“不降价”的策略早被市场攻破。目前,江淮汽车已经给其经销商下达通知,为在6至8月份冲刺,经销商要加大促销力度。某4S店市场部经理告诉笔者:“上半年不仅销量走低,厂商压库力度也更大,砸价售车情理之中。8月份之后,价格战只会越来越厉害。 ”
“消食”需要新模式
库存“高烧”,导致目前车市进入一个难解的循环。一方面,经销商和车企为减少库存,通常是砸钱促销,以致陷入微利甚至无利状态;另一方面,消费者看似捡了个便宜,但在经销商盈利下滑同时,服务质量也大幅下降,各种维护费用也会大幅攀升,这是双亏。车企似乎也意识到了后果的严重性。通过调整销量目标、给经销商发放补贴或者提供金融支持的方式,缓解其资金压力。但这样的做法,只能缓解“阵痛”,而非根治“良方”。
要标本兼治,必须改变经销商和厂商间单一的合作模式。目前国内经销商在盈利方式上过度依赖整车销售,其利润大都来自厂商的返点,为此,冲量成为经销商争取利润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应对车市低迷带来的冲击。对此,业内专家建议,经销商和厂商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以确保经销商的利益,从而与厂商共赢。有专家支招,同一地区的经销商营销活动统一由厂家“埋单”,包含广告宣传费、活动推广费等,如此,一来经销商可以更专心卖车,提高服务水平,二来可以减少相关费用的支出,提升盈利能力。
经销商活得滋润了,厂家日子自然也好过了。也有人建议,以租代售是一条出路。面对经销商已经购买、尚未销售的库存车,厂商可以向其租用,当做“公务用车”,用来执行活动或者成为试乘试驾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