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寄望到2015年其全球产能可以达到800万辆的规模。并希冀亚太和非洲业务能贡献大部分的净利润,但今年上半年福特在这两大区域市场的税前亏损仍高达1.61亿美元。事实上,福特在中国市场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近几年的战略调整经常反复,并多少显得有些后知后觉。
刚从长安福特销售总经理位置被调任福特亚太区的何骏杰曾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要引入福特的全系车型,但近期福特亚太及非洲区域总裁韩瑞麒近期所传达的经营理念已经与之背道,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福特针对中国市场的策略在两年间又出现了大转向。
8月初,韩瑞麒通过媒体宣布针对中国市场的最新战略大纲,那就是以低价策略巩固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在潜力巨大的三四线市场寻求机会,并明确表态福特未来不会在中国推出全系车型。他还表示,中国内地欠发达的省份将是未来福特销量增长的关键。
原本2009年和2010年是二线品牌在中国扩张的最好机遇,但彼时的福特应对金融危机在欧美市场自顾不暇,结果被对手进一步甩开了距离。福特在北美所占的市场份额为16%,在欧洲是9%,在巴西也超过10%,但在中国还不到3%。虽然福特方面认为目前亚太地区进行的主要是对未来的投资,但此时福特确实已经非常有必要认真审视当前自身的优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挑战,要想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放手一搏的时候已经到了。
最近一个礼拜,福特首席执行官穆拉利的行程被安排的很满。刚刚在重庆参加完第三工厂扩建项目,便又在北京宣布了福特旗下豪华品牌林肯将进入中国的消息,而后又马不停蹄的莅临杭州基地主持新工厂开工典礼。福特的一把手在中国出现这样劳碌的身影,实属罕见。这也表明,福特在中国的一系列密集布局开始展开。
面对市场压力,中国在福特的权重近两年一直都在不断加码。
自去年以来,福特在中国的扩张意图表现的格外强烈。重庆的第二工厂今年已经投产,如果算上第三工厂扩建和杭州第四工厂,2015年前后福特在中国的产能规划便将达到120万辆。
要在2015年左右消化掉如此规模的产能,福特就要确保在未来三四年内将销量翻番。但去年福特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是52万辆,增幅为7%。今年上半销售了28万辆,同比增长10%。这样的增速显然无法满足福特的战略需求,但市场大环境使然,福特要想破局,除了丰富产品线投放可以放量的车型外,有必要拓展增长空间更大的三四线市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应该说,中国内陆市场的汽车消费需求近几年正处于不断膨胀的阶段,福特的机会在于,凭借尚可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如果能在三四线市场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或许会短时收到业绩上立竿见影的成果。而福克斯的成功,应该已经让福特在新型车推广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国战略,福特为此还重新派驻了已经离开两年的刘淳玮坐镇长安福特。官方刚在8月6日正式宣布这一任命,刘淳玮的回归,受到经销商的一致欢迎,事实上长安福特的管理层本也需要再多一些中国面孔。2006年至2010年的4年间曾任职长安福特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市场推广,对长安福特和中国市场都很熟悉。
不过,福特的低价路线并不是万全之策,除了在三四线市场会遭到自主品牌的顽强抵抗,其他合资企业也在对这块市场虎视眈眈。同时,这种低价策略也存在较大风险。因为福特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足以与通用、大众并起,但在中国一直落居二线。如若在中低端市场发力过猛,虽然可以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会进一步拉低品牌形象,削弱品牌的溢价能力,在中高端市场也会丢失更多份额和机遇。
福特在中国,至今没有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也没有完全针对本土消费需求的产品。虽然在去年4月宣布了“1515”战略,即到2015年在中国推出15款新车,但在这些车型中并没有一款是为中国市场量身订造的,此外,福特在本土化适应性的需求改进方面也没有太多作为。这些不改变,中国市场很难在其全球业务中占到较大比例。而面对未来竞争,失中国者失天下。
今年下半年,基于新福克斯平台打造的SUV翼虎福特将正式投产,另一款基于福特B平台开发的小型SUV翼搏则最快有望在年内上市,而同样在今年北京车展(微博)首发展示的翼虎,也即将国产。福特这样的产品策略,都是拜中国SUV市场连续几年的高增长所赐,如林肯一样,也是眼馋于豪华车市场的激增,但愿福特还能赶上一趟晚集吧。
总而言之,错过了中国市场黄金十年的福特,福特要想做“后”厚积薄发不易,付出的成本也将会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