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合资自主品牌的推出,与其说是合资品牌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特殊情况而主动进行的市场创新,还不如说是合资品牌为了迎合有关政策而诞生的怪胎。自2009年起坊间就开始兴起一种传闻,合资车企要实现异地建厂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新能源车规划,二是要设立合资自主品牌,否则新建项目不会给予审批通过。虽然至今仍未见这种传闻白纸黑字出现在官方政策文件,但是这各传闻的真实性在本人看来是毋容置疑的。
提到合资品牌玩自主,不得不先提到“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官方的本意是通过合资的形式,用一个尚未开发但是容量却极大的中国市场去吸引部分世界先进的汽车品牌。让其将先进的汽车技术带到中国,合资后让其中的中方人员去系统的吸收,消化,并最终发展进化成中方自己的技术。这一想法很好,但是国外汽车品牌也没有傻到去做养虎为患的事。
几乎每个合资公司最核心的研发部门都不设置在中国,合资公司所谓的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大多数干的其实只是转换图纸,工业化生产导入的活。几乎每个外资品牌研发机构都对与其合作的中方设置有“技术防火墙”,中方根本接触不到最核心的技术,只有来图制造的能力,却没有设计修改图纸的权利。所以经过十多年的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大半市场仍牢牢被合资品牌所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利润被合资品牌所摄取。不管承不承认,“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从事实上来说是失败的,技术没换来,市场却失去了。
在“以市场换技术”渐行渐远后,一个新的趋势开始出现:既然我参加你主导的品牌我拿不来技术,那么我就要你来参加我主导的品牌,让你把技术献给我,这便产生了所谓的合资自主品牌。最早是广汽本田集团提出的“理念”,接着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东风本田“思铭”、北京现代“首望”、一汽大众“开利”、上海大众“天越”、东风起亚“典悦”等等。合资自主品牌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然而在众多合资自主品牌出现的背后,千万不要认为合资品牌忽然转了性,开始积极帮助中方建设自主品牌汽车事业。先来谈谈目前已经上市的几款代表性的合资自主品牌车型。广本理念S1底盘与动力总源自于广本思迪。东风本田思铭甚至与已停产的老思域的差别几乎只在于Logo,以至于最近出现了东本4S店为客户提供换本田Logo服务而被东本严厉打击的闹剧。
除此以外,还有东风日产启辰D50与老款骐达,上海通用五菱宝骏630与老款凯越的一脉相承。从上我们可以看到,合资自主品牌无非是合资品牌老旧或者退市车型改头换面之作。全新的外壳的里面装着的是换汤不换药的核心,自主品牌并未借合资品牌之力实现质的飞跃。
合资品牌外资方当然不是活雷锋,他们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的考虑,推出合资自主品牌对于合资品牌的外方来讲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首先,响应国家国合资品牌搞自主的要求以获取官方和政策的支持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其次,合资自主品牌主要建立在老旧淘汰的车型平台上,合资品牌外方可以通过合资自主品牌赚取二次利润和收取技术转让费而大赚特赚的同时,也没有对自身的新产品新技术造成流失和伤害,实现了“废物再利用”。
反之对于致力于发展自主品牌的中方来讲,从长期来讲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与虎谋皮之举。合资自主品牌比较官方的定义是:国内汽车合资公司通过购买、引进外方产品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开发出知识产权归属于合资公司的品牌、车型。然而世界上无论什么行业,想通过购买或者引进的方式获取真正领先的技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汽车技术也是如此。
就像美国可以卖给一个国家卫星并提供火箭将其发射上天,但是他不可能卖给一个国家整个卫星和火箭技术。可以买给一个国家F35战斗机,但是永远不可能把最先进的F22战机卖给甚至是最亲密的盟国英国和日本。合资自主品牌的发展始终摆脱不了合资品牌外方的支持,这也是合资自主品牌天生的短板。其相对落的后技术限制以及持续创新,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永远受制于外方,沦为合资品牌的附庸,阻碍了自主创新。
更严重的是,通过减配降价的方式,合资自主品牌利用其高性价比的优势冲击到本来属于自主品牌传统优势的中低价市场。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并未从合资品牌手里夺取市场份额,反倒是激起了泛自主品牌市场的内斗。利用合资自主品牌这一武器,合资品牌成功的将中外品牌斗争的战场从自家门口转移到自主品牌的后院。长此以往,合资品牌借政府政策之手完成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另一场绞杀的风险正在酝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