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洲汽车销量已经连续11个月下降。1-8月,欧洲新车销量859万辆,同比下降7%。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主要市场中除西班牙外均受到较大影响,其中意大利下滑20%、法国下滑11%、德国销量下滑4.7%,英国略下降。西班牙政府自9月开始上调消费税,购车提前,而此前销量下滑达28%。
路透社的报道说,欧洲汽车销量跌到了1994年的水平。实际上,欧洲汽车需求已连续第5年缩水。产能过剩导致工厂关闭、裁员、削减投资不可避免。标致不久前宣布裁员8000人,关闭巴黎的一家工厂,此后两周又宣布了一项到2015年节约15亿欧元开支的紧缩措施。
菲亚特在关闭了西西里的工厂后,另外一家意大利本土工厂也面临关门。布拉泽尔预计,未来几年欧洲范围内将至少关闭5至8家汽车工厂。
据奥地利《新闻报》报道,2007年以来欧洲汽车业已经累计减少80万个工作岗位。行业专家拉尔斯霍尔姆奎斯特认为,汽车厂商的裁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厂商每裁掉1名员工,将造成供应商相应5名员工失去工作。
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PSA(法国标致雪铁龙)不久前宣布将裁减1.4万名员工,并关闭一家巴黎郊外的工厂。甚至有消息称,在欧洲整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领域中,将有多达50万名员工可能失业。
从2007年以来,欧洲汽车业已经裁减了80万名工人,使欧元区17国的失业率增至11.2%。欧洲零部件供应商协会原主席LarsHolmquist表示,该地区大约有700万名工人从事汽车行业,其中有150万名临时工,后者最易受到裁员的冲击。
汽车业产能萎缩造成更多失业,欧洲1780万人失业也让汽车需求受到打击。欧洲危机冲击之下,标致、菲亚特、欧宝、雷诺、西亚特等一些汽车企业战略布局和市场决策问题得以放大,自身的问题是还没有达到国际化的发展程度,产品专注于欧洲市场、尤其是南欧市场,市场定位上缺乏全球的视角,产品种类单一,在欧洲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很容易遭受打击;外部的问题是来自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的压力大,专注于小型汽车的发展模式成为软肋首当其冲,无法适应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来自亚洲的汽车产品也从性价比上对这些厂商形成竞争。
一个典型的规律就是,当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危机本身形成冲击,而企业自身的产品战略布局和决策失误的矛盾也会进一步暴露,形成内部的瓦解力量。内外交困,企业只能关闭。
欧洲汽车业的萎缩对中国的影响是间接的。
欧洲危机让世界汽车企业认识到,只有经济全球化、产品国际化,才有可能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实现产品均衡覆盖,化解和降低风险。今后,各类国际品牌将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力度,产品数量和品系将迅速提升,中国市场将被进一步瓜分和吞噬,在原有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惨烈的竞争可能很快来临;大众、通用、丰田等产品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集团,将更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全球化产品地位,同时向欧美亚洲进行产品和品牌渗透,加剧雄霸市场的竞争局势。
惨烈的竞争、寸土寸金的市场争夺,将给中国国内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压力。同时,国内汽车企业自身的产品布局、市场战略和决策问题将进一步显现。比如产能问题。
进入全球更激烈竞争的中国汽车市场,会因为世界汽车市场的洼地效应,形成各类产品倾销态势,而中国国内汽车企业此前的产能计划雄心勃勃,目前已经进入产能释放期,未来五年,产能规模将在释放中逐渐加大。世界汽车产品的国内蚕食与国内汽车企业的产能喷发,集中作用于一个市场,势必造成中国国内一部分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倒闭关门,裁员放假,工人失业率增加。
从中国经济的大背景看,欧洲危机已经在大的层面上波及到了中国,中小企业步子越来越艰难。国内有报道说,温州经济增速跌至全省倒数第一,商铺集体关门。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温州的GDP总量跌出浙江前三,增速更是位列全省11市之末。温州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十店九关的清冷现象。多位圈内人都坦言,下半年情况仍在继续恶化,并且还看不到复苏的征兆。
工人失业率增加,大学生就业依然艰难。通胀压力和高房价压力之下,汽车消费需求不断被遏制。房价畸高,侵吞了消费者大量的积蓄,先购房、后购车,有家才有业是中国城乡的共同消费传统。高价购房之后,储蓄所剩无几,购车平添更大压力,汽车消费能力被高房价削弱。
更有大中城市拥堵加剧,疏导管理科学治堵还不成熟,城市汽车容量又呈饱和态势,一线城市限购,其它城市不限购但也完全没有汽车消费的鼓励扶持举措,节能补贴杯水车薪。城乡居民收入多年来不见增长。内需拉动不力。这些都使国内汽车消费无精打采。
汽车销量数据基础年年拉高,增长预期张网以待,高期望值刺激下的高计划高产能一时难以释怀,产能规模拉大,产业框架拉大,对高增长的期待形成对缓增长的不适应和对下降的恐惧,在没有心理准备和现实措施准备的境况下,一旦汽车销量下滑,企业将无所措手足。内部的压力加国外品牌的冲击,很容易造成中国汽车产业的波动。
综上,虽然欧债危机只在大的经济环境下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还在深度体现,但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目前还是间接作用。尽管这样,中国汽车自身的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大而不强、脆而又弱,很难承受深度影响来临时欧洲车市萎缩的更大影响。只有产能制动、品牌提升、产品升级、技术创新、重组兼并,提高集中度,加大出口量,才能迎接更为严峻的经济现实,才能抵御和分解各类风险。
欧债危机下的欧洲车市危机来临之时,中国汽车业预防危机的警钟,最好从现在开始敲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