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车改革十年的艰辛历程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总是被人们想起,那就是叶青。这位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作为体制内少见的向自身利益开刀的官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公车改革的十年。他觉得,这十年来的辛苦,相当于写了100篇呼吁车改的文章;而他的微博,也刚刚被两大门户网站评为“十大政府公职人员微博”之一。
“叶氏车改”的矛头直指腐败,也与绿色出行密切相关。叶青提出的“3、5、10”标准——3公里内步行,5公里内骑自行车,10公里开车,也演变为公车改革的绿色口号。
2011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等。国家开始对“三公消费”进行严格整治,其中特别加大了对公车的整治力度,有关公车改革的制度性文件也开始起草。
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适时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而随着2012年公车“双18”采购限制标准的发布,以及自主品牌全面进入公车采购目录,公车改革渐露曙光。
从2009年5月起,杭州开始全面推行公车改革,市局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成为当时中国公车改革中级别最高的城市。到2011年,杭州车改已经节约了公务交通费用3400万元。去年年底,甘肃大力度实行公车改革,要求政府采购公车应全面替换为自主品牌车型。公车改革从多年前叶青一人呼喊的“边缘话题”,演变为“中心热点”,甚至成了“改革新阶段的标志”。
谁都不希望自己原来的那块蛋糕被切掉,这也是公车改革难的原因。当奥迪常年来成为公车采购的标准配置时,当西部地区无节制采购高价SUV车型时,当个别单位采用低价购买高价增配的方式,规避采购限制时,公车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叶青认为:“拒绝车改的理由有千万个,但必须进行车改的理由只有一个——节约。”这一理念很好地呼应了廉政建设的基本诉求,也与环保国策挂钩。“3、5、10”标准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减少大批特权车在道路上的出现,对解决城市道路拥堵、规范道路秩序有着很大的意义。
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大力推广公共交通,鼓励人们短距离不开车、拥堵时间少开车。但这一解决方案往往会因公车治理力度不够,而收效甚微。当道路上遍布特权车的时候,公共交通再发达,拥堵状况也不会有明显改善。
做“言官”,不做“权官”,这是学者与官员双重身份的叶青,为自己定义的“为官准则”。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人们需要的是公平的“路权”,与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公车相比,普通民众并未享受到完全的“路权”。因拥堵造成的时间和精力的损失,让私家车主成为弱势群体,而行人的“路权”更无从得以体现。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对公车的存在已经司空见惯。民众对公车改革的要求,不过希望尽可能实现公平原则。如果官员们都能以叶青这样的“言官”为榜样,绿色公车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统计数据显示,“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从增长速度看,是同时期GDP增长速度的3.5倍。如今,公车改革已经箭在弦上,对“三公消费”的大力整治,也让公车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收敛。但是,违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不断发生,“公车领导共用三分之一,领导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一定律仍是很多地区很多部门的“潜规则”,这充分证明了,整治公车,要有法可依,更要执法必严。
在“叶氏车改”的内容中,叶青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在财政预算公开的前提下,要求公车加装GPS、使用专用车牌等,进一步地限制公车私用的现象。而“3、5、10”标准,不仅是给领导干部们的绿色出行建议,对于私家车主来说,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