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扰的2012年车市已离我们远去,但各个车企所公布的去年销售数据依然受到业界的关注。根据目前各家乘用车企业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主要的25家乘用车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完成其年度销量目标。其中主要的日系合资车企由于受钓鱼岛事件影响,均未达成其销量预期。而随着2012年销量大战的落幕,各车企又开始马不停蹄地投入到2013年的战斗中,不少车企已公布了今年的销量计划。其中合资车企普遍保守,而一些自主车企则较为激进,目标增幅高达100%。
去年仅10家车企完成目标 日系车“全军覆没”
根据目前各家乘用车企业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主要的25家乘用车企业中,仅有10家企业完成其年度销量目标。分别为:长安福特马自达、一汽-大众、东风风神、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悦达起亚、上海汽车、上海大众。完成率在90%至100%之间的主要有:比亚迪、神龙、东风柳汽。完成率在80%至90%之间的主要有:江淮汽车、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完成率在70%至80%之间的主要有:广汽本田、东风裕隆、东风日产、北京奔驰、奇瑞、广汽丰田、天津一汽。完成率在70%以下的主要有:一汽马自达和一汽轿车。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前三强企业制定的销量目标中,一汽-大众制定的年度销量目标虽然最低——120万辆,但却较2011年销量提升了16%。而上海通用2012年的130万辆虽然最高,但仅比2011年实际销量提升5.6%。上海大众2012年128万辆的目标较2011年实际销量提升近10%。
主要的日系合资车企由于受钓鱼岛事件影响,2012年均未达成其销量预期。其中,东风本田和一汽丰田完成率最高,其2012年销量分别完成28.22万辆和49.55万辆,完成其目标34万辆和60万辆的83.05和82.6%。广汽本田销量完成31.64万辆,完成率为79.1%。而东风日产在2012年年初预期目标100万辆,但全年仅实现77.3万辆。一汽马自达在合资车企中完成率最低,仅为69.6%,该公司2012年计划售出汽车15万辆,实际售出10.44万辆。
自主品牌车企中,2012年完成销量目标的有东风风神、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上海汽车。比亚迪和奇瑞2012年均未完成其所定的目标。比亚迪销量实现45.61万辆,完成率为97%;而奇瑞完成率相对较低,全年销量实现53.68万辆,同比下滑10.6%,完成率仅为76.7%。一汽轿车在自主车企中完成率最低,为49.3%。
合资与自主车企目标两极化 自主品牌今年困难依旧
而随着2012年车企销量大战的落幕,各车企又开始马不停蹄地投入到2013年的战斗中,不少车企已经公布了2013年的销量计划。根据发布的数据显示,合资车企与自主车企的目标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合资车企普遍保守,目标增幅定在10%左右;而一些自主车企则较为激进,目标增幅高达100%。
从统计数据看,上海通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这前三甲车企今年的销量都相对保守。上海通用今年的产销目标为145万辆,同比增长4%。上海通用总经理叶永明表示,今年的增长更多的依赖新产品和营销调整。一汽-大众预计今年总销量达到150万辆,同比增长12%,如果目标达成,将超越上海通用,实现销量格局的逆转。而上海大众今年销量目标142万,增长10%,应该不难完成。有分析人士认为,上海大众2012年12月销量数据有隐藏销量的可能,目的是美化2013年销量数据。从28.6%的跌幅来看,至少藏了3万辆给今年。
韩系品牌作为2012年车市最大的受益者,今年增长计划也相对理性。北京现代2013年将冲击100万辆大关。而东风悦达起亚将今年的销售目标锁定52万辆,预测增长不到10%。
相比韩系车企,在去年遭遇滑铁卢的日系车企对今年的目标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2013年丰田的目标是90万辆,同比增长7.1%,如果能够达标将是丰田在华销量历史新纪录。东风本田今年的目标是30万辆,相对于去年的28万辆来说,有6.38%的增长。而东风日产和广汽本田尚未提出2013年的销量目标,但从目前这两家车企销量恢复的态势来看,预计目标设定也会在谨慎中保持乐观。
各自主品牌车企对于今年的发展态势表示乐观,纷纷制订了更细化的目标。长城汽车给2013年的目标定为70万辆,增长12%。而吉利则瞄准了56万辆的年目标。这两家车企的汽车出口量都已经占其总量的15%-20%,今年能否实现目标,出口完成情况将举足轻重。此外,2012年的“微增长”并没有影响到一些自主品牌车企制定大跃进式的增长计划:华泰汽车销量将挑战10万辆,增长约100%;广汽乘用车计划6.5万辆,增长超100%;东风风神计划10万辆,增长70%。
对于合资与自主车企的目标两极化现象,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合资车企销量目标保守而自主车企激进的现象早已有之,而自主车企之所以制定激进的目标不失为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经过一个阶段的低谷之后,自主品牌视今年为一个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