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的一场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让很多消费者纠结如何选车——“技术先进”的车型有问题,“廉价车型”同样存在问题——选择标准突然模糊了。回顾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这十几年,消费者选车标准中,价格是决定因素,其次是性能、造型和配置。但缺失的汽车文化使车企在造车和消费者选车中,同时出现了一些偏差,过于重视价格、性能、造型和配置等方面,而对车内环境关注不够。
今年以来多次出现的雾霾天气,使得空气质量受关注程度猛然提高,而车内空气质量同样也受到关注。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今年“两会”上,再次提交关于提升车内空气质量的议案。车内空气质量与大气质量息息相关,与车本身同样密不可分。去年的一份调查显示,部分车型车内空气中有害物质超标。
同样在去年,一辆车的电磁辐射引起了争论,在电器设备越来越多、功率越来越大的趋势下,电磁辐射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车内空气质量、电磁辐射之于身体健康,相比机械性能之于感观刺激、丰富配置之于便利与享受等,前者对于使用者来说要重要得多。而且,无论是车内空气污染还是电磁辐射,一般很难察觉,处于无形状态,对身体的影响也是逐渐累积,但对身体的伤害却是有形的。
可当下,无论是造车的企业还是购车的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污染、电磁辐射等新问题重视不足,在双方相似导向的作用下,车辆价格、机械性能、车辆造型和配置的比重被无限放大,造成了目前部分车型配置闲置,而在一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地方却有很大的缺失。如坐椅曲线是否与人的坐姿相吻合、后视镜盲区是否足够小、各种调节按键是否触手可及、离合器行程是否过长等……这些细节看似很小,也经常被消费者宽容,但其实很多时候它们要比“瞬间的推背感”更受用。
当然,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或购买商品时都希望它是最好的,对汽车来说,这个“最好”包括技术先进、造型漂亮,而且还要方便实用,更要不损害身体健康。追求极致之美无可厚非,有些侧重也属正常,但生产和选择商品时,还要有均衡的原则,不能顾此失彼,特别涉及人身安全时要尤其慎重。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同档次的汽车产品主要技术指标都很接近,差别就体现在一些细节上,这就是所谓核心竞争力。
而国内车企缺少的正是核心竞争力,在提升车辆整体品质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提升和完善那些有形或无形、看似小事的点滴。对于提升车内环境质量,除了车企完善提高、消费者购买引导外,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约束,多方合力才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