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之时,中国才刚刚打开国门。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中国各个产业部门,都是在几近封闭的状态下自我发展的。当时的中国,很少有人知道,美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车轮上的国家”,平均每3人就拥有1辆汽车;很少有人知道,德国、法国等国家每年汽车总产量都在300万辆以上,而日本和美国则分别接近和超过1000万辆。各国汽车巨头们,正凭借其魔幻般的技术能力和近乎天文数字的制造实力,将整个地球都纳入到它们的视野之中。
然而,在汽车强国们角逐的版图上,中国处于微不足道的边缘。1978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总量不足136万辆——不及目前我国一个月新车的生产总量,还不到人口比我国少三倍的美国的百分之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更新极慢,制造能力极弱,中国汽车工业在严重的困局中求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给这种求索赋予了全新的坐标。时代,已经不允许中国汽车人按部就班地缩短与国外的巨大差距。长期习惯于封闭环境下自力更生的中国汽车人,开始更加迫切地把目光投向海外。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战略抉择。
在那样的时代,这个抉择绝对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思想上的巨大解放和行动上的真正开拓。人们思想上对西方资本秉性所持的偏见甚至恐惧,与现实发展对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的渴求之间,产生着激烈的冲撞。
改革开放伊始,汽车工业就得到了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关注,并带来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思想大解放——中国轿车可以搞合资!于是,只争朝夕的执行力,迅速在国内汽车工业的各个方面传导开来,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行动全面铺开了,长期沉寂的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1979年2月,国家成立汽车总局,加强对工业的全面领导;1980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李先念主持国务院办公会议,讨论并批准分期续建二汽的请示报告;1980年6月,国家原机械委颁发《1981至1990年全国汽车车型发展规划纲要》(试行)和《汽车工业调整改组方案》(试行)文件......
在中国轿车合资合作考察团带着小平同志指示出国考察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那种因兴奋转化而来的紧张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在这样的兴奋压力之下,合资合作陆续取得关键突破。
我们已经不能用今天的眼界来回顾那个开拓时代的战略勇气了。到过上海安亭的人,大概不会想象得到,在八十年代初期,远道而来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代表们,初次见到被大片棉花地包围的简陋厂房时,心中的感受。但是,双方的战略勇气和开拓精神最终战胜了一切。1983年4月11日,酝酿已久的上海汽车与德国大众汽车之间的合资项目,终于有了实践意义上的先导成果:第一辆中国制造的大众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完成。尽管当时没有一条合格的生产线,组装过程中大部分工序转换和移动要靠人工手抬来完成,但它从一个侧面传达出我国轿车工业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
几乎与此同时,这个在实践中表露出来的决心,得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企业制度创新的坚定应和。就在第一辆国产桑塔纳轿车组装成功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约,成为中国第一家整车合资公司。国内外的行业观察家普遍认为,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这家合资公司自身的发展。它向世界汽车巨头们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汽车工业和市场的开放,有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保障。
对开拓的最大的制度支持,当然来自中国中央政府。同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的一次特别扩大会议,专题研究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世界郑重传递了“中国汽车工业要有大的发展”的重要信息。
时代强音的感召力是巨大的。198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政府总理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次年3月21日,公司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轿车合资公司。1985年9月26日,第二家轿车合资公司——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也宣告成立。
至此,以轿车工业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不可逆转的历史选择。
今天,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些重大事件对后续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公司有什么样的具体影响,但是,我们能够发现,这个进程得到明显加速和扩散:在此后的10多年里,世界主要汽车跨国公司如丰田、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标致-雪铁龙、本田、宝马、现代、雷诺-日产、三菱、铃木、菲亚特等鱼贯而入,一再复制合资合作的直接投资模式,分别与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本土生产商建立了一批合资公司,陆续带来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一时间,中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炙手可热的关键词。
开拓,将当代工业与生俱来的制造基因,注入到闭门造车几十年的中国轿车和商用车、整车和零部件、汽车和摩托车的各个领域,并全面扩散,不停地刷新着人们的观念,重塑着产业组织的肌体。
在这个体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世界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影子越来越重。博世、德尔福、伟世通、电装等大鳄在相继进入中国后,合资与独资并举,生产与研发同行,在全国各主要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周围,建立起了配套供应的厂房,它们与整车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动力及关键总成工厂一道,书写了一篇篇愿意在华长期投资的发展宣言。
今天,当我们重温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懵懂的十年之时,我们会由衷地感到:我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之处的开拓精神和战略勇气,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