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公布《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简称:汽车三包规定),该规定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对于一台由150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精密仪器来说,汽车三包政策相比普通家电、手机等产品难开展得多。第三方鉴定结果厂家能否认可?经销商退、换车的损失厂家能否承担?实际操作层面可以预见的种种困难正挑战着相关主管部门和广大消费者们的神经,但笔者注意到,有些汽车厂家,已经先于“三包”政策,悄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包修、包换或延保等政策。
解读三包政策 能否顺利实行?
汽车三包包括汽车产品的包修、包换(换车、换零部件总成)、包退(退车)。三包规定中提到:家用汽车产品自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之日起60日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以先到者为准),家用汽车产品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销售者负责免费更换或退货。
此外,三包有效期内,发生下列之一的,可更换、退货:因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进行了2次修理,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仍未排除或者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后,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与其主要零件更换次数不重复计算; 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桥、车身的主要零件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其种类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或规定,具体要求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规定。在家用汽车产品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由销售者负责更换。
但在笔者看来,汽车包修容易,退车、换车实在是难上加难。
首先,所谓“严重安全性能故障”,“严重”的程度由谁来判定?第三方鉴定是否标准和公正?其次,退、换的车辆该如何处理?返厂维修重新销售?还是在经销商处消化?
显然,要让汽车产品的销售者承担退、换车的责任将会极大触动经销商的利益,如果退、换车的政策不能得到汽车厂家的支持,“三包”条例无异于一纸空文。所以说,厂家在这件事上的诚意,将直接决定“汽车三包”政策的执行力度。
提前三包/延保 凸显厂家责任感
可喜的是,已经有一些车企开始主动站出来表示,将在政策实行前承担三包责任。
去年6月,北汽首开汽车行业之先河,宣布为刚刚上市的小E车型实施“三包”服务,之后,北汽正式对外公布了汽车“三包”实施细则(含退/换标准、流程和费用),确保消费者在享受“三包”服务时真正有据可循。
此外,以往行业内坚不可催的“2年6万公里”质保期,也陆续被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打破,而这些身影中,以自主品牌和华系车为主。目前,以广汽本田等为代表的一批合资车企,已将产品的质保期提升到“3年6万公里”,华系车代表——东风裕隆纳智捷旗下产品质保期限均已经提至3年10万公里。
另外,9月1日(消费者购车发票时间)起,东风裕隆纳智捷旗下所有车型提前实施新三包政策,政策适用于包括企事业用车、私家用车等非营运性质所有车辆,涉及范围更广、质保期限更长。
除此之外,东风裕隆纳智捷品牌又将风靡欧美地区40多年的延保计划带入中国,今后,东风裕隆纳智捷的车主将在3年10万公里的整车质量保修基础上,东风裕隆为其在售车辆推出价值5000元“6615延长保修”服务,即针对车辆结构最核心的6大系统实行6年或15万公里延长保修。这意味着,选用了此服务的车主只要是在变速箱、发动机本体、发动机燃油、发动机冷却、进排气、计算机控制盒ECM这六大系统内出现的问题,维修费用全由厂家买单。而且该项服务可随车转让,让原厂的保修保证延伸至二手车市场。
可以说,东风裕隆提前实行新三包政策以及其推出的“6615延保计划”是继其将中华元素融入汽车设计、智慧科技贯穿汽车生活策略之外针对消费者顾虑和国家政策的又一突破性举动,同为华系自主品牌,东风裕隆的企业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真正与其“预先设想 超越期待”品牌理念相契合,也凸显了新一代华系车对于消费者需求、国家政策的更深刻解读。
服务水平决定未来的消费者取向
有过用车经历的人都很清楚,一辆汽车在使用到5-6年左右时发生故障的机率,要比其在使用2年内发生故障的机率高出很多倍。一些涉及费用较高的关键零部件的大修,也大多发生在车辆使用4年以后的时间。因此,看起来仅仅是质保期年限数字上的小小变化,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汽车企业对自身产品负责任的态度与程度。
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进口车和一些高档合资车,伴随着节节攀升的销量数字,却仍然坚守自己不合理的高利润售价和几近苛刻的保修政策;而自主品牌却在苦练内功,撑着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配置,以至于低于同级合资品牌的售价,疯狂提升自己的售后服务品牌及水平。
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再也不是几年前看着外观就下手买车的初级水平了。“三包”政策是行业规范但不是法律,各家车企的执行效果必将大不相同。而未来的汽车市场,属于那些精心耕耘,体贴消费者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