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已经从政策层面走到了法律层面。
9月27日下午,国务院印发了《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对于备受关注的自贸区金融改革计划,方案提出了重要措施。其中,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包括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六大领域。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将正式挂牌,据媒体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何谓"自由贸易区"?查资料表明: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上海自贸区是狭义的自贸区,即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十二年来,标志着我们的对外开放已经走到了极致,目前,国内土地、资源等要素市场被强势利益集团畸形垄断,人口红利、环境成本上扬,经济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导致产业转移下,东南沿海外向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际资本开始向新的洼地转移,经济效率仍较低下。“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正面临着外资大批撤资,原有的开放政策边际效应已大大递减与消退之中,当旧改革红利行将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改革措施的改革红利或制度红利优势潜力耗尽之时。
而与此同时,美国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前者涵盖大部分欧洲国家,后者已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新加坡、越南等泛太平洋十多个国家。这两个协议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不仅零关税,而且还将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无例外自由贸易协议。中国当下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新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包围圈之中,面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的可能改变,中国再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面临“二次入世”的严峻局面,需经改革改良来谋出路。
相比较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上海自贸区还处于初级雏形形态,这将是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的新起点,对外开放走向法律层面 终极目标是全面“对内开放”。这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也是中国体制改革的升级版,据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几乎可以和当年中国加入WTO相媲美。
上海自贸区对国内车业影响力猜想
其一、目前,我国整车进口关税为25%,零部件为10%。通过上海自贸区的建立,除能大幅降低进口车价格与高额关税外,将会对进口车暴利起到遏制和瓦解作用。根据国际惯例,上海自贸区作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区内货物可以不受海关监管自由进出自贸区。但与此同时,将会对国产合资中级及中高级乘用车形成较大的冲击和带来挑战。
其二、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可能对本土车企的出口业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自主车企向目标市场以CKD方式出口散件,再在当地建厂组装。因贸易开放应该是针对双边的,作为国内车企加快走出国门的交换条件,对方国家也肯定会有同样类别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那这些产品是否又会对我国现有的产业造成冲击?故未来在经贸区交易是否还能继续享受出口退税政策,还存在着诸多博弈与权衡之争议。
其三、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在区内暂时停止实施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有关规定,并取消外商投资涉及的鼓励类、非禁止类产业目录,单设禁止类目录,只要不在禁止名单目录内的行业领域,外资即可获得准入投资资格,只要不在禁止范围内的行业领域,就应该不受股比、技术转让要求等限制。这意味着外资进入程序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同时,对外资开放领域也将逐步扩大。这是否标志着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保护本土车企,而对合资汽车股比 “红线”限制的松懈或全面放开?是否意味着在自贸区内外资车企投资生产厂不受50:50的股比限制?外资车企就可以在自贸区设立独资企业。民族自主品牌车企不仅面临着“狼”真的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加速了灭顶之灾。
显而易见: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对国内汽车行业将会带来一定的重大影响,无论是合资、自主或“挂羊头卖狗肉”的真合资假自主车企,都将会存大小不一定的影响。因此,不难发现其俨然是一把利弊并存的“双刃剑”。
况且,上海自贸区目前只是个试验区,处于政府从政治层面上考量,今后必将向全国各地快速推广,故标杆和示范作用不可小觑。故当下业界对上海自贸区设立对汽车产业影响作用几何的研讨几乎没有的情况下,希冀笔者此篇浅显劣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进而引起业界的关注,拿出对策来而未雨绸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