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车网转:中国唯一的红点全球概念设计大赛评委、珠海艾狄孚交通工具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瑞丰称已经转做电动车,产品即将上市,并评价“现在接活越来越难了,中国汽车独立设计公司未来或将彻底消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随着对产品造型设计的日益重视,汽车制造商们纷纷开始打造自己的设计团队,人才、技术和市场的缺乏,让独立汽车设计公司愈发难以维系。
企业派设计的崛起
在汽车设计的繁荣地意大利,自2010年5月25日,大众将曾设计的第一代销量超过600万辆的Golf、全球最著名的汽车设计公司意大利设计-乔治亚罗(Italdesign-Giugiaro)90%的股份收入囊中,就强烈昭示了独立设计公司无奈的命运。
而早在2008年,宾夕法尼亚(Pininfarina)在掌门人Andrea Pininfarina车祸身亡而导致该家族被迫出售股份只留下4%,随后一年,另一知名设计公司博通又被菲亚特所收购,短短三年之间,全球三大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均难逃被收购的命运。巨头尚且如此,更别提大量的或破产或被收购的中小型设计公司。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如果不是中国市场近10年的崛起,国际三大设计公司走向衰落的时间或许会更早。在中国市场快速成长的这十年,以华晨、奇瑞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车企提供的大量订单为独立造型公司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像一汽奔腾、华晨骏捷、东风H30等背后都是乔治亚罗公司在操刀,宾夕法尼亚、I.DE.A(Italian Designed Automobile)等也纷纷接到了大量的中国公司的订单。其中I.DE.A的中国业务甚至占到其总收入的40%。
但即使如此,仍难以改变独立设计公司衰落的命运。该人士表示,因为通用、大众等汽车巨头早已经深刻认识到,没有独立设计能力的汽车企业是无法存活的,从而开始大肆招揽人才,扩充研发机构。
事实上,自90年代后,“独立设计系”再也没有出现过明星设计师,反而“车厂系”却明星辈出,比如复兴了甲壳虫的Peter Schreyer、主导了宝马“燃烧表面”风格的Chris Bangle等,而大众现任设计总监、重塑了奥迪品牌的Walter de Silva虽然出自STOLA设计室,却是在奥迪时期才大放光彩。
日益没落的独立设计公司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汽车造型设计师,董瑞丰从一汽离开独立打拼多年。董瑞丰表示,多年来,合资企业的造型设计几乎很少外包,即使有,也是一些边缘的设计,例如车身、造型创意设计中的一部分等。他们的客户主要以自主品牌企业为主,包括造型设计、数字模型建模、底盘工程设计、车身设计等等,参与程度很高。
早期,很多国内车企造型设计方面往往只有几个人,很多国内汽车企业车型的设计、研发能力还很弱,大量的造型设计工作均选择外包。但随着汽车行业整合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重视车辆的造型设计,尤其是最近两年,国内很多整车企业要么从国外汽车公司挖来高端的设计人才,打造自己的设计团队,要么直接到国外组建各自的研发中心,从而直接导致汽车设计公司的客户量急剧萎缩。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前保时捷设计师Hakan Saracoglu被奇瑞汽车挖角,出任奇瑞汽车上海设计董事;前沃尔沃轿车的造型设计总监Peter Horbury正式转任吉利集团高级设计副总裁;长安汽车已先后在意大利都灵、日本设立了自己的研发设计中心。
这一点,从有国内设计公司“黄埔军校”之称的同捷科技的盈利数据上也可见一斑。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1至9月同捷科技业绩下滑严重,实现营收2.11亿元,净利润仅有570.8万元。而2010年、2011年同捷科技总营收分别为3.06亿元和4.04亿元,对应实现净利润5125.81万元和5261.04万元。
事实上,同捷科技一内部人士也透露,同捷科技走到今天,市场的萎缩是一个关键的原因。从2008年开始,公司的营业收入每年只有10%左右的增长,在新的项目上,如模具厂等市场支撑度明显不足。
一位自主品牌车企的设计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力加剧,造型设计对汽车品牌和竞争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造型设计也成为消费者决定购买一款车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高层开始对这一块特别重视;另外,国外一些大型的设计公司设计的产品往往并不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这也是导致国内企业开始下定决心自主开发的原因之一。
谈及独立设计公司的生存现状,该负责人认为,独立设计公司核心技术的缺乏也是其命运堪忧的一个核心原因。中国现在的设计公司,更多还处于整车设计的初级阶段,很多只能切入一些附加值不高的部分,而在汽车发动机、底盘和电子电气化方面其实很难满足现行企业的一些需求。
而在人才方面,除了自主品牌主机厂之外,合资企业在华也逐步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让人才争夺愈加“惨烈”。对于独立设计公司来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消亡”的路上越行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