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2013第四届中国汽车产业投融资策略论坛”,谈到多个主管部门“从上至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变革”,掀起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浪潮。中国汽车产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来世人注目,同时也没有现在处于彷徨的十字路口,作为行业中的一员,我们既能够看到年均产销两千余万辆的盛况,又不得不面对来自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对于汽车销售、出行的种种限制,这些方面汽车行业却无力去阻止,在时代的大潮中被推拥着前行。
看到该文章引用“2013第四届中国汽车产业投融资策略论坛”一位与会者的话“最近我们接到一个新的研究任务,即2020年中国如何变为世界汽车强国”,这个梦被多少代的汽车人做起,如何去实现?既然能够得出如此具体的时间,又如何去执行?
这些问题正如我们国家谈到的“中国梦”一样,需要的是一个更加级别战略层面的规划,并且明确多个参与方之间的责任,在这些情况下,才能衍生出一个健康、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才能让中国汽车行业走的更加平稳、才能让我们的“汽车强国梦”成为现实,这里面主要则的责任应该归属于负责监管任务的政府以及生存其间的汽车制造商。
第一、政府该为“强国梦”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事实上来讲,一个国家汽车行业发展怎么样,和政府相关态度和政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新加坡为什么汽车产业发展不起来,为什么汽车销量上不去,和政府严格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实现“汽车强国梦”,首要的任务便是政府从更高的级别梳理更加清晰的战略,并且在各个部门进行相关配套政策设计和执行的时候,综合考虑顶层的战略任务,以是否有利于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自主汽车的本土化研发、是否有利于汽车行业的从业利益为宗旨进行考虑,这些才是“汽车强国梦”的根本任务。
所谓一个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不是说让汽车行业单纯的销量越多越好,而是能够给整个汽车产销量提供一个更加宽容和接纳的姿态,完善相应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是才是真正受益的事情。
最近媒体报道关于城市实行汽车限购、汽车限行的情况比较多,相对于此前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四个城市,现在正在执行或者拟将执行的城市越来越多,事实上,如果我们有着更加清晰的“汽车强国梦战略”,这种事情应该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同时,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完善相应的卫星城,给予更加公平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这些情况才是给予汽车产业出路的根本路子。
同时来讲,看到该文章谈到“国资”在汽车强国梦中的作用,诚然中国当下汽车国资部门占据很重大的作用,并且这些年发展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但是这段时间媒体方面爆出来的信息显示,国资自主汽车来讲,在产品研发投入和产出上面并没有什么优势,甚至一些相应的产能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从顶层设计,这里面自然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应该给予更加苛刻的优良分辨,将有限的国有资金用于扶植优秀的自主汽车本土研发,剥离一些不良的自主汽车部分,从而将整个国家的自主走向良性轨道。
#p#副标题#e#
第二、成功国际化的前站是“树立口碑”。
还未看到十一月份中国自主汽车国际化销量,不过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前几年快速上升的中国自主汽车的海外之路,今年连续多个月份的自主海外销量表现不佳,事实上,很多时候,自主汽车的发展有个模式,从产品的性价比上进行着手,在我国这个策略曾经效果不错,在海外之处这个情况也比较明显。
但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最初的销量好可能是因为一些跨国狼群还没有介入,这个时候来讲销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如何站稳自己的脚跟,实现一些相应的本土化研发,在产品投放、售后等多个方面树立自己的口碑,这些才是国际化的长久之计。
第三、汽车企业该为“强国梦”担负什么样的责任。
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讲,担负中国“汽车强国梦”主要是指自主汽车,近十年来自主汽车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从无到有地建立了自主汽车竞争的基地,这里面既包括民营自主汽车阵营,也包括国有企业自主汽车阵营,在面对“汽车强国使命”的时候,更多应该是以消费者为最终导向,积极主动去承担相应的本土化研发。
之前有媒体统计各个企业的利润和研发投入比例,虽然研发投入在各个企业利用的效率不尽一致,但是这个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国人浮躁,更希望看到一些比较耀眼的东西,比如说纯利润怎么样,比如说是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利润率,以及销售出去多少辆,作为创业起家的多家自主汽车企业,名声和口碑才是未来生存的关键因素。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此前在电商销售颇为火爆的一家自主汽车,今年双十一期间的销售非常少,反倒是观察一些合资汽车品牌,虽然一些事故曝光了一些质量问题,但是综合起来看,受到的影响却很小,这些不是国人购买车辆时受到了什么样的蛊惑,因为消费者永远都不会有错,而是双方的口碑和品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这个时候来讲,一家汽车企业销售处多少辆新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连续多年保持增长的成绩,以及能够通过销售一辆汽车同时带动这位消费者周边的人群前来购买你品牌的销量,如果这点做不到,就说明在产品力上或者在别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一改善才是最终的成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