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河车网 > 自主品牌难获认可 政府应积极引导

自主品牌难获认可 政府应积极引导

2012-02-08 来源:大河车网


     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车市进入了阶段性的低速增长期,而自主品牌的表现更是非常不尽如人意,甚至被形容为陷入“寒冬”。如何迅速脱困?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亟需一场彻底的汽车消费理念变革,但是谁来引导则成为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盖世汽车网日前开展的业界调查结果表明,政府官员将会是这场变革最有力的引导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本土自主品牌汽车希冀全面进入政府公车采购体系由来已久,但因为成长年限不长,品牌影响力弱,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有所欠缺,甚至于外观造型不够大气夺人眼球,始终难入政府官员法眼,也因此只能眼睁睁看着外资品牌在自己家门口瓜分增长迅速的公车市场。不过,随着政府对自主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增加,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们的这一夙愿有望实现。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汽车消费理念变革或许正在酝酿成势。
   
    去年年底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朱一平的一条微博引起业界关注。据其透露2011年11月15日上午,工信部装备司召开了“加快我国汽车自主创新座谈会”,讨论并传达了来自中央的精神:“建议先从高级领导干部做起,带头乘坐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起码表明政府高层已经意识到高级领导带头乘坐自主品牌汽车对自主汽车工业整体的发展所将起着的巨大推进作用。

    毋庸置疑,流行于当下的中国汽车消费理念对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而言极为不利。

    调查1的投票结果显示,高达90%的人士认为中国消费者明显存在“崇尚国外看低本土”汽车品牌的消费特征,认为当下消费者存在 “首肯本土品牌”倾向的只有1%。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入世十年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仍显得孱弱,且主要在低端市场竞争,但也不可否认自主品牌在近几年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业已涌现出多家具有发展潜力的本土制造商。尽管产品品质已经有了较大提升,却仍很在短期内难改变在消费者心目中价低质劣的形象。

   我们认为,导致国内目前的“崇洋媚外”汽车消费理念已成大气候,如果没有强大的引导力量介入,很难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年内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扭转。
所幸,中央上述指示精神的下达给自主品牌汽车带来了一丝曙光。

    调查2中,74%的人士认为官员带头乘坐自主品牌汽车能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只有14%的人士对此表示反对,另有12%的人士仍存疑虑,表示“不好说”。

    从我们的线下调查采访结果反馈来看,目前一些自主品牌制造商非常积极努力地欲进入公车采购系统,一方面是因为每年的公车采购量大且市场容量客观,但更长远的考虑还是公车对普通消费者起着明显的带头作用。也就是说在很多自主品牌制造商眼中,只要打开公车市场,政府官员的座驾换成自主品牌车型,也就意味着打开了普通汽车消费市场。
 
    这其中,政府高级领导的示范更是举足轻重。

    由于政治体制以及多重历史因素所致,中国政府官员所乘坐的公车根据其行政级别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区分,如果高级领导干部能带头乘坐本土自主品牌汽车,那对其下面各级官员的公车座驾在行政级别实际上也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当然下级官员也会更乐意主动对标去选择相应的自主品牌汽车。因此,政府高级领导干部带头乘坐自主品牌汽车在公车领域所能带来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且一旦政府这种举措得到切实贯彻,对普通消费者的示范意义更具市场价值,将给自主品牌营造非常好的市场环境。

    而且这种示范意义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此。市场层面的大力推广除了非常有助于自主品牌汽车品牌价值和形象的提升,由此带来的市场收益以及要不断满足公车市场对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制造商们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在产品研发和产品品质上的投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面对这一积极信号,业界并未表现出相应的乐观情绪。
 
    尽管中央关于“建议先从高级领导干部做起,带头乘坐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自主品牌制造商们的信心,但这一信号是否预示着自主品牌能借此全面进入公车采购系统仍是未知数,这从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窥视一二。

    调查3中,只有25%的人士对这一信号持以乐观的期许,认为自主品牌汽车全面进入公车采购系统已经迎来曙光。24%的人士对此不以为然,否定了这一积极信号背后所可能带来的实际推动效应。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高达51%的人士未作出明确表态,选择了“不好说”。

    业界对此信号之所以不抱很大的希望也是基于对很多现实因素的考量。

    事实上,中国自2003年1月1日起就已实施的《政府采购法》中曾有明文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然而包括汽车在内等多个领域的“本国货物”虽然性价比高但却并未受到应有的待见,原因之一就是对“本国货物”这一概念的鉴定没有科学规范落实,尽管业界多有呼吁,但却拖延至今。

此外,中央政府曾对国家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规定自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虽多数自主品牌制造商被纳入供货名单,且有大批自主品牌汽车车型进入政府采购目录,但实际的订单采购量却寥寥,50%的底限远未达到,这一政策规定至今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进入到执行层面。
 
    其实早在2004年中国便已下发《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规定一般公车的采购标准为车型排气量2.0升 (含2.0升)以下,价格为25万元 (含25万元)以内。而在去年年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其中对采购车型进行更深一步的约束,如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采购标准下调至1.8升排量、18万元以内。这一新规也基本将目前主流的外资B级车型排挤在了公车采购的门槛之外,但自主品牌汽车要想挤进公车采购系统却依旧困难重重。

    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外资品牌通过长期地与政府各部门打交道,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成熟的交易规则,自主品牌很然介入并打破这种游戏规则;部分政府官员将座驾当成“面子”的一部分使之无法坦然接受品牌和产品质量及性能均低一等的自主品牌汽车;很多政府官员将扶持自主品牌停留在口头上,周旋于各方利益集团……

    从调查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占比达到74%的人士认为政府有必要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引导以带动自主品牌发展,只有21%的人士对此表示反对。可见,尽管当下业界并不完全赞同政府行政之手过度干预汽车行业的微观经营,但主流观点还是认可政府在消费层面给予自主品牌更多的导向政策助其纾困。这也是日韩俄等领国乃至印度、德国等政府扶持本土汽车工业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我们认为,随着自主品牌汽车品质和品牌号召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当下“崇尚国外看低本土”汽车品牌理念必然会逐渐转变,但是没有政府的介入和官员的带头示范,这个转变过程将会经历一段非常长的过程,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长自主品牌制造商们的成长周期,从一个国家的产业整体竞争力角度出发,这会将自主汽车工业置于被动之地。因此我们建言,政府高级领导应及时地参与并引导这次汽车消费理念的变革大潮中去。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