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车市增幅大幅放缓,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更是降至历史新低;奇瑞和江淮多年来同样高举自主大旗,在如此艰难的局面下,抱团取暖不失为理性的选择。
江淮汽车原董事长左延安退休引发的反响仍在发酵。2月9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正式选举安进担任公司董事长,左延安退休一事在制度上得到了确认。
2009年左延安留任江淮董事长时,原本任期是5年,但现在时间不到一半,他提前“被退休”了。他的提前离开,让外界对江淮的命运产生了新的猜想。
3年前,左延安的留任被普遍看作奇瑞江淮重组计划搁浅的标志性事件。3年后的今天,左延安提前退休,是否将成为这起重大重组事件重启的信号?
风波再起
“我们内部没有听到将与奇瑞重组的消息。”上周,江淮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左延安的退休引发的反响很大,但并没有说会因此进行重组。该人士认为,左延安的年龄早过了60岁,按规定早就到了退休的年龄,所以大家对这起人事变动也能接受。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能平息外界的猜测。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左延安被传退休以来,不时出现其离职是安徽省为了整合奇瑞和江淮进行铺垫的说法。在外界看来,左延安的突然退休有些蹊跷,不然如何解释他没有完成之前预期的5年任期?
日前,有媒体引用接近安徽省政府高层的说法称,安徽省整合汽车产业的决心没有变,“十一五”期间没有完成的汽车产业整合,极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落定。安徽汽车产业的整合,显然涉及到奇瑞和江淮两大车企。
无法否认,安徽省政府一直都有实施“大安汽”的设想,即整合奇瑞和江淮等安徽省属汽车企业,组建一个足以抗衡长安、北汽和广汽等第二梯队(一汽、上汽和东风属第一梯队)的国有汽车集团军。
“安徽省政府的确一直有整合奇瑞和江淮的想法。”上述江淮内部人士亦承认这一点。在外界看来,被称为奇瑞奠基人、现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詹夏来是这一整合计划的主要推动者。
安徽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梁华平此前表示,江淮奇瑞的重组,从2002年就开始提,这个方向是不变的。2006年,安徽省国资委已经完成了“大安汽”的初步构想。
2009年初我国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鼓励大型汽车集团展开重组;当年5月12日,安徽省即公布了《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力推奇瑞、江淮、华菱、昌河、扬子等汽车企业按市场原则在省内进行联合重组,力争形成一个产能百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安徽省组建“大安汽”的计划由此正式浮出水面。
时移世易
奇瑞和江淮的重组是很早就被定下的方向,但其间亦经历过多次波折。2002年首次提出时是因为汽车业发展前景并不明朗;2006年搁浅则是因为江淮轿车项目的及时获批。
2009年安徽省“大安汽”规划提出后,奇瑞江淮整合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由于舆论压力太大,作为上市公司的江淮汽车,不得不连出两道公告作澄清。当年江淮出台过一个“澄而不清”的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为国有企业,所以无法预知是否有重组行为”,被普遍视作其向安徽省政府“施压”。
当年8月,已到退休年龄的左延安确认将会留任,由于他向来反对“拉郎配”式的重组,最终这起几乎板上钉钉的重组意外搁浅。此后3年,乘着行业爆发式增长良机,奇瑞和江淮各自铆足劲壮大自身,但重组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一块心病”。当时奇瑞和江淮已认识到,“大安汽”整合已势在必行,如何让自身在整合后拥有更大话语权,成为奇瑞和江淮争夺的重点。
在汽车业,衡量企业一般有两个指标:规模和效益。在“大安汽”中占上风的奇瑞汽车,近年来不断向重卡、合资等此前未曾涉足的领域扩张,无非是想与江淮拉开差距。江淮亦不甘示弱,进军乘用车之初即提出了很激进的销量目标;2010年更是“病急乱投医”般地牵手仰融,试图占据新能源的制高点。
不过,受行业整体影响,两年多时间过去后,奇瑞和江淮各自发展之路并不成功。2010年,江淮乘用车未能完成原定30万辆目标;2011年,江淮总销量达到46 .65万辆,增长了5.4%,但如果剔除出口,其国内销量实际是负增长。
与此同时,奇瑞销量的增长势头放缓。2011年累计销售汽车64.3万辆,低于2010年的68.2万辆,离当初制定的80万辆目标相差甚远。尽管规模比江淮大,但由于利润较低,实际奇瑞汽车经营效益一直不如江淮。
时间难定
安徽省政府自2002年开始筹划组建“大安汽”,多年来与奇瑞、江淮两大车企高层进行过多次沟通,在重组方案上并不存在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多年来只是缺乏一个契机。
按照此前说法,两家企业相互持股的“联合重组”方式较受认可,这样两家企业既可实现采购、研发和制造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在初期两家企业也会保持相对独立,避免强制兼并造成“消化不良”。
在重组遇阻方面,无论是安徽省内,还是汽车业内,都不缺乏失败的案例。安徽省内,上世纪九十年代荣事达与美菱重组失败的案例,其后遗症至今难除。就汽车业来说,长安汽车(微博)集团对昌河重组遇到的融合难题,至今难解。
为避免发生类似的重组悲剧,安徽省政府以谨慎态度推进奇瑞和江淮重组事宜,这是“大安汽”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有熟悉情况的知情人士分析,以“大安汽”主导者詹夏来的风格,可能会先布局,然后谋求战略转型,即重组初期并不会带来实质性变化,而是在双方融合后再谋划变革。“安徽省政府可能不会急于一时,而是给双方五年充足时间。”该人士称。
对于安徽省政府来说,有一个好消息是中央政府也有意继续推进行业重组。国务院去年年底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要求汽车行业前10家企业的集中度需要从2010年时的82 .2%增加到2015年时的90%以上。
不过从以往经验看,奇瑞与江淮重组阻力亦不小。两家企业发展历程、行事风格、管理体制等有非常大的差异;从体制上说,江淮隶属于安徽省国资委,奇瑞属于芜湖市国资委,整合后如何划分产权难度不小。“还有江淮在合肥,奇瑞在芜湖,整合后总部放在哪里?一般认为奇瑞占上风,但如果总部在合肥,不要忘了江淮是占有主场之利的。”江淮内部人士提醒记者。
在国内完成任何一起重组都不容易,其间牵涉的利益远超外界预期,这一切都让奇瑞与江淮重组的“故事”充满变数。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