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车网转载:最近十年,汽车在电影里开始“暴力”、“功利”起来,惊险镜头层出不穷,有意无意间影响我们这代人及下代人的汽车观……
如果评选电影十大道具,汽车肯定入选,而且排名靠前。从早期的无声黑白电影到目前最先进的3D影片,从好莱坞到宝莱坞,从欧美到韩国再到中国,各类影片都有汽车身影,只是品牌不同。电影对于汽车的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认识汽车就是从电影开始。可惜,最近十年,为保证荧屏效果,也为争取票房,汽车在电影里开始“暴力”起来,狂飙飞车,多车追逐,高速互撞等镜头数不胜数。对于这些镜头,看完立刻忘记,那最好不过;最令人担心的是不少人看了忘不了,一有机会,立马尝试,尝试后才后悔莫及。是的,电影汽车镜头误导多多,别轻易相信!
镜头一、在滚滚车流中逆向行驶
电影中常有这样镜头,主角将方向盘一打,逆向开到对面马路上,然后左躲右闪,抛离所有追逐者。
点评:真实情况下,高速路和城市大马路双方向之间,都有隔离带,逆向行驶必须跨越隔离带!跨越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车身在空中旋转180度的情形,然后四轮朝天,在马路上滑行。普通马路和国道,马路双向间没有隔离带,交规也允许短时间借道超车。注意,是短时间!长时间霸占,唯一后果是与对面车辆迎面相撞,车毁人亡。
镜头二、打开车窗,探出头
电影里打开车窗探出头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开枪,开火箭炮;二是高声疾呼,表露愉悦的心情;前者多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后者则是言情剧。
点评:实际情况,行驶中将头探到车外是一件痛苦事。一是风从衣领直冠裤脚,夏天还好,假如是冬天,人立马成冰棍;二是风噪极大,“呜呜”的声音犹如五雷轰顶,挥之不去。为何如此熟悉?由于需要抓拍动态图片,汽车记者常干这事,包括笔者,每一次经历都苦不堪言。
镜头三、追逐、互撞
这也是电影常有镜头,主角开一辆车,反角开另外一辆车,在马路上追逐,时不时撞一撞。
点评:现实情况中,即使再微小的碰撞,也会有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以车头撞车尾为例,可能后车本意是撞停前车,并不想伤人,但前车被撞后,打转失控进而翻车,油箱被撞破,起火,车内人被硬生生烧死在车内。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前车没事,你的车飞了。可能你不知道,除非重大刑事案件,否则交警不会开车追违章车,多是记下牌照号,事后处罚。
镜头四、汽车被撞停后立即飞奔
电影中,汽车撞停后,主角都第一时间解开安全带,拉着女主角的手,继续飞奔。
点评:现实生活,开车撞向某种障碍物,比如说墙壁,不用太快的速度,安全气囊便会弹出,而安全气囊弹出的冲击力不亚于重拳,前排乘客会被击得晕头转向。所以,驾驶员第一时间主动脱逃的几率极低。即便驾驶员清醒,也会被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死死绑在位置上,动弹不得。
镜头五、从车上跳下
尽管开着车,但还是被逼到走投无路,前方便是悬崖,说时迟,那时快,主角果断从车上跳下,反角则随车掉下悬崖。
点评:真实情况是,即便车辆停稳停好,由于开口较小,人从车上跳下的姿态极其别扭,都会扭伤腿或腰,高速行驶跳车的后果可想而知。小时候体育课,体育老师教翻滚动作时,会说,弯腰、 缩头、保护躯干和头部,以免受伤。这些对跳车没有任何帮助,你动作做得再标准,从高速行驶的车上跳下,最好的情况是重伤,最常见的是直接丧命。
镜头六、汽车撞不坏?
电影中的汽车都很耐撞,撞完这边,撞另外一边,撞完车头,撞车尾。即便撞得没有车形状了,还是能跑。
点评:真实情况,汽车都不耐撞。各类汽车碰撞测试的速度都不高,至多64km/h。而且,不少汽车通过吸能来保护乘客,换言之,轻轻一碰,车便“变形”。年前,一车企投拍一部赛车电影,准备的十几辆拍摄用车,最终只剩下一辆较为完整,其他都直接报废。
镜头七:装满红玫瑰的尾厢
男主角开着车到楼下,遥控钥匙一打,尾厢开启,满满都是玫瑰,女主角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点评:可别小看现在的汽车尾厢,汽车企业都将车辆造得尽可能大,包括尾厢。装满一尾厢,需多少玫瑰?视尾厢容积不同而不同,在800~2000朵不等。需要多少钱?非情人节,玫瑰3~5元一朵,情人节前后,8~10元一朵。这一镜头看似简单,其实都是钱。
镜头八:今年你“震”了没有
电影里的车震镜头不多,倒是经常出现在娱乐杂志上。最常见的报道是,某某明星神秘女友现身,两人私会车震。
点评:究竟多少人“车震”过?车震是否愉悦?基于东方人性格,在中国调查这些问题难度较大。如此,不妨看看欧洲车主的“车震”调查吧。数据显示,仅有22%的欧洲车主认为“车震”是一奇妙的经历,剩下人便是对“车震”大失所望,有30%甚至认为“糟糕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