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河车网 > 建立长效机制 治理污染不应以“限”为主

建立长效机制 治理污染不应以“限”为主

2013-11-21 来源:大河车网

    今后北京将采取单日和多日重污染综合分级的方式,在重度污染日将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今年“十一”期间,北京市内的机动车数量明显减少,但是严重的雾霾天气仍然不期而至。机动车究竟是否真的是空气污染的元凶?记者对此邀请了业内专家各抒己见。

 

    记者:北京近日出台的《方案》从多个维度对机动车进行管控,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

 

    崔东树:这一方案制定目的是值得肯定的,但管控机动车总量并不合理。事实上构成大气污染的因素中,私家车尾气污染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真正的尾气污染在于大量的公交车、柴油车,但是如果限制公交车,又与治堵要发展公共交通相冲突,所以只能从私家车管控入手。

 

    颜景辉:调控方式还是有点简单,仍停留在“以限为主”的方式,但实际上,这只能解决短期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还是要通过市场和经济的角度,比如出台环境税费、征收拥堵费等,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

 

    记者:北京这种管控机动车的方式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么?

 

    崔东树:很有可能。比如,目前上海也在效仿北京,要征收拥堵费,未来进一步管控的可能性很大。

 

    颜景辉:北京作为首都,示范效应很强。但是政府在出台一项政策规定时,是非常谨慎的,也研究过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以及可复制性。

 

    张志勇:这是一定的。在9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已经提出了要控制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机动车总量。未来大部分的省会城市,都将出台相关的管控措施,只是表现方式上不尽相同。

 

    记者:新一轮管控政策出台之后,对于汽车市场会带来哪些影响?

 

    崔东树:未来汽车市场分化明显。可以预见,将来消费者购买“一步到位”的需求会继续增加,对于一些中低端品牌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

 

    颜景辉:很多自主品牌肯定会面临更大压力。但不能单纯以合资和自主来划分未来的车市走向,不能说未来自主品牌在一线城市就一点生存空间都没有,也不能说合资品牌就会一片向好。未来弱势品牌、弱势经销商肯定都会面临更大挑战。

 

     记者:北京目前出台的《方案》,非常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新能源汽车会就此走上快速发展轨道么?

 

    颜景辉:目前北京每年的机动车配额中,有2万个是提供给新能源汽车的。随着摇号的困难以及传统燃油汽车的使用成本不断增加,未来一部分刚需用户会去考虑选购新能源汽车。但短时间还是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记者:自主品牌企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将如何应对?

 

    崔东树:坚持技术和品牌力的提升,虽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并不容易,但出路只有这一条。

 

    颜景辉:自主品牌还是要坚持做品质、做服务。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单体经销商可能需要抱团取暖,而其他经销商集团也需要在经营模式上作出改变。

 

    张志勇:未来加速整合是一定的。实际上,现在的品牌分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历,日本的主要生产企业只有6家,美国只有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