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19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称,“进一步放开钢铁、化工、汽车等一般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包括放宽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1月15日在北京有一个民间讨论会,激辩是否应该放开合资车企的中外方股比。有赞成的有反对的,莫衷一是。
中国汽车利用外资很成功
在这场讨论会开始之前,我在微信上跟帖说,放开合资股比是个伪命题,讨论它毫无意义。乘用车合资车企东风雷诺已成绝唱。即将批复的东风沃尔沃商用车项目仍然是50:50股比。放开合资股比,先问问一汽、东风、上汽干不干?
讨论会组织者在微信里说,讨论会达成了两点共识,前三十年国家战略设计是缺失的,现在要尽快完成顶层设计。二是现在合资企业续约窗口期,三十年合资协议必须缩短。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在汽车利用外资方面,是十分成功的,既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又有效地保护了中国汽车产业。回头看看,新兴大国中除了中国还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的汽车产业基本上被外国公司所垄断。就连俄罗斯最后的拉达汽车,也被雷诺收购。
有人说,中国让出了市场而没有换来技术,市场换技术完全是失败的。这又是一个误区。改革开放初,中国引进外资发展轿车工业的时候,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三没有市场。市场是后来逐步培育起来的。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引进外资,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也不可能连续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新车市场。
规定合资股比对中方有利
目前国内已有的中外合资整车企业,除了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和吉利沃尔沃是中方控股,其余都是中外双方各占50%的股份。
执行多年的整车合资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的规定,来源于两个文件。一个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一个是《汽车产业政策》。这两个文件都明确规定整车合资企业外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
这一政策已经执行了十几年,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对中方有利的。十几年前,合资车企的中方一没有技术、二没有产品、三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合资企业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保护中方利益,国家明确规定合资车企外方股比不得高于于50%。这一规定有力地保护了合资车企的中方利益,提高了中方的话语权。
合资车企外方股比不得高于于50%的规定,并未违反WTO的相关规定,也没有影响市场竞争。外国投资方也是认同的。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2000万辆,未来10年还会继续稳步增长。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50%的合资股比限制,制约了一些跨国车企扩大利润。在这个问题上,欧洲企业叫的最凶。中国欧盟商会连续9年在其中国投资报告中,要求放开整车企业合资股比。国内一些媒体和学者,也跟着起哄。好像不放开合资股比就是限制自由竞争。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对于支柱产业都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被外资所控制。中国的做法是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没有影响市场自由竞争。
后合资时代股比已无意义
随着长安标致雪铁龙的成立,中国汽车领域利用外资进入后合资时代。后合资时代新批的整车合资车企有两大特点,一是不仅有外方的品牌产品和技术,也有中方的品牌产品和技术,二是合资企业不再仅仅是一个加工厂,从企业组建之初就建设自己的研发中心。
长安标致雪铁龙之后获批的奇瑞捷豹路虎、吉利沃尔沃、东风雷诺都是这个模式。从股权比例来看,外方都没有超过50%。
为了让现有的合资整车企业不仅仅只是一个加工厂,国家鼓励合资车企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打破了合资车企品牌全部是外国品牌的局面。理念、启辰、思铭、之诺等一批合资自主品牌的出现,不仅让中方在合资企业有了拥有一半知识产权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借助合资自主逐步培养合资企业的研发能力。
东风雷诺合资项目批准以后,跨国车企该进来的都进来了,其他小品牌想进来也进不来了。东风雷诺项目有可能是乘用车领域最后一家合资整车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 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纳入允许类。之所以把汽车整车制造从利用外资鼓励类中删除,是由于中国整车制造能力已经有些过剩,整车企业过多。
如果没有新的合资整车企业,那么放开不放开合资股比,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已经开业的几十家整车合资企业,只要一方不同意,就不可能调整股比。而这些合资车企已经成了摇钱树,减少股比就是减少分红,谁会愿意这么做呢?
传说了很久的一汽-大众调整股比一说,迟迟没有结果。这一调整并没有打破外资不超过50%的规定,只不过把现在中方60%外方40%的股比结构,调整为中方51%外方49%,仍然是中方控股。这种中方继续控股的调整,难度都如此之大,更何谈让外方控股了。
在中国汽车发展道路上,一是要充分肯定外资对中国汽车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继续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加快贯彻落实汽车自主品牌战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两个轮子一起走,才能走的比较快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