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涉嫌受贿案在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成为国内外瞩目的事件。刘铁男在反思自己罪行的同时,还提出改进项目审批制度,防范腐败风险的建议。刘铁男说:“个人裁量权大审批项目过多,已经成为引发腐败的风险源。“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已经有10余名司局级干部被审查,以至于有人发问:为什么发改委贪官特别多?去年3月,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就指出,发改委管得太多了,权力太大了,太集中了,成为矛盾的焦点,发改委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据报道,发改委有超30个省部级干部,超50个司局级单位,超200个司局级待遇干部,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3月21日近一年间审批或核准了近1500个项目。
其实,发改委出现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就抨击过发改委的“处长专政“现象。“处长放行,司局长就可能批准,高层一般不会追究很多“,审批经办官员实际拥有很大的权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指出,腐败的实质就是权力寻租。他认为,中国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建立的新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半市场、半统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包括政府机构和国有经济在内的国家部门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
这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既包含新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因素,也包含旧的、命令经济或称统制经济的因素。由于本世纪初期以来改革出现了停顿甚至倒退的倾向,这就使中国现行的“半市场、半统制“混合体制的消极方面更加强化。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手段不断强化,统制经济因素的不断增加使寻租活动基础扩大,使腐败活动日益猖獗。
中国汽车产业历来都是通过项目审批制来进行宏观调控的,通过审批来控制新的企业进入,通过审批来控制产业的散乱,通过审批来控制非国有资金的进入。因此,多年来审批制也就成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核心所在。有些官员宣称,如果对汽车工业不加管制,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实不过是为寻租寻找借口。国外产业研究学者曾经指出:“政府难以正确地获得事实准确地进入管制所必需的有关需求(含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选择偏好)、企业(也包括潜在的新的进入者)的成本,以及各企业战略性相互依存关系等的条件。简单地进入管制往往会成为过火的东西,产生因损害竞争而导致的严重社会损失。“审批并不是管理汽车工业的最好手段。
关键是政府应该如何管理汽车工业,国内长期以来一直强调的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汽车工业管理的关键应该是加强监管,特别是对节能、环保、质量、安全、服务、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监管,才能保证汽车工业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如果依然单纯强调加强审批管理,不但批不出一个汽车强国,还会继续扩大腐败的重灾区,产生更多刘铁男这样的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