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将超过500万辆,创新的历史纪录。
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出口汽车52.4万辆,同比增长41.6%;1-11月海关汽车出口476.2万辆,同比增长59.8%,出口金额达927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长期全球汽车出口第一的日本。如无意外,全年数据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品牌出海聚集地区也已由东南亚、南美洲、非洲或是俄罗斯、墨西哥等市场,逐渐拓展至欧洲市场。可若细细拆分其组成,外资品牌出口在中国制造汽车占比较大。
仅以国际能源署(IEA)数据为例,2022年在欧洲销售的电动汽车有16%是从中国进口,其中中国本土品牌汽车仅占四成,而特斯拉中国在这一年共出口了30万辆电动汽车,相当于其产量的四成以上,且多数销往欧洲市场。
如前文所说,不只是特斯拉,沃尔沃、宝马、福特等越来越多外资品牌正在加大反出口规模。
2023年9月,现代汽车集团旗下另一品牌,也是合资车企中的一名成员,悦达起亚官宣将盐城工厂打造为全球出口基地,目前正在努力开拓整车和CKD出口业务。根据悦达集团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悦达起亚2023年销售汽车16.6万台,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整车8.6万台,同比增长125%。
出口战略版图遍及中南美、北美、中东和亚太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形成焕驰、奕跑、赛图斯3个出口车型阵容,今后将增加K5、EV5等出口车型。此外,悦达起亚还向越南、斯洛伐克、韩国等地出口全套散件和发动机总成5万台套。
在悦达起亚的畅想中,接下来将借助出口优势全面向年产销30万辆发起总攻。
同在2023年9月,一批由广汽本田增城工厂生产的奥德赛在东莞新沙港码头装船发运,正式整车反向出口至日本市场销售。
不可否认,2023年越来越多中国自主品牌全力加码出口业务,但显然相较于新加入且知名度尚不足的中国汽车品牌,以特斯拉、现代起亚、福特、宝马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反出口”优势更为突出,也正因如此,合资品牌出口依然是现阶段我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合资车企深耕中国汽车产业多年,已经培育出强大的相关零部件企业体系,产业规模巨大,这样的体量规模是巨大的优势。与欧洲、美国制造环境不同,我国无论是产业环境还是出口的运输等条件都对出口有着较好的体系性支撑。”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进一步指出,“中国世界位置较为特殊,相较于欧洲车企,对亚洲和大洋洲的出口便利性较强,特别适合实现区域覆盖。”
但他同时建议,单纯出口现有产品仍治标不治本,国际车企应将中国变成世界新能源出口基地,借助中国独有的新能源产业优势,不断完善自身新能源技术优势的同时,逐步实现新能源出口体系建设。
而正是基于这一理解,2023年12月,日产汽车在与清华大学达成协议,利用本地资源加速电动化的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计划将在中国制造和开发的现有内燃机车型、即将推出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到海外市场。
就在这个消息释出的七个月前,由东风本田生产的CR-V(混动和插电式混动)和e:NS1(纯电动)就已跨出国门走向海外,售往英国、爱尔兰、冰岛、希腊、葡萄牙等二十几个欧洲国家。
如前文所提及那样,在过去的一整年中已反复验证了合资车企已没有足够的能力跟上中国市场竞争这件残酷的事实,更多车企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战术,改变打法。于是,利用现有庞大的产业链基础以及中国领先的智能电动技术优势,以及外资品牌的天然优势,实现由内销转出口,不失为合资车企“续命”的有效措施。